试论经济学视域下农村社会价值观变迁实证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文章以陕西关中地区为样本,基于经济学视角对其社会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其利弊和成因。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农村;社会价值观;变迁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推进,“中国社会价值观范型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农村社会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态势。笔者主要以陕西关中地区农民这一群体为主,对西安市的户县、成阳市的甸邑、淳化、三原、乾县、宝鸡市的扶风、渭南市的合阳等30个自然村的500户农民以调查问卷及访谈形式进行了调查。了解当前该地区农民的社会价值观现状,透过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得与失,探索其发展路径,为关中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参考。

  1农村社会价值观发展现况

  1.1经济层面在调查“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是否也相应的丰富”中,有54%的人填写物质和精神都缺乏(其中38%的人属于经济状况较好地区),36-4%的人认为物质财富增长但精神生活匮乏,仅有9.6%的人认为物质及精神都丰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关中地区农村经济整体收入增长形势来看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远比资源匮乏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在调查“您认为社会贫富差距如何”中,有51.4%人认为贫富差距大,有45.1%人认为贫富差距巨大。

  1.2政治层面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中突时如何处理”的调查中,有20.4%的人认为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当前社会司法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中,有t0%的人认为司法公正,有42%的认为权大于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主观上由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切身感受到党的富农惠农政策,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客观上大众媒体对农村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的满足农民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3文化层面抽样调查显示,文盲半文盲的占18%,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以及2005年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负担,增加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更新了农民陈旧保守的观念,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农二代”的文化素质,改善了农村风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不断深入。

  1.4人生价值观层面对“人活着的目的”的调查中,57.8%的人选择了发家致富、光宗耀祖。调查结果说明,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内心的满足感、幸福感,表现出关中农民淳朴而又温暖的人生价值观。而大多数农民对安全的渴求成为主要态势,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和未来预期的某些担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主观上农民健康投资观念、风险观念、共济观念淡薄,农民参加农村医疗合作的比例高。

  2农村社会价值观发展中的问题成因

  2.1社会因素“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变迁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表现为两者的互动,即两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两者互为前提的关系。”政治生活的纯洁是民众的基本诉求,司法公正和国家政策的有效监督同样是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各项公共福利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利,从社会层面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城市无业人员、农民这四类群体在享受社会福利上是有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远离政治生活。

  2.2经济因素农村中贫困家庭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知识储备、技术技能掌握少且浅,知识的运用能力弱,家庭经营开展难,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从事非农活动较少,收入增长较慢。使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经济效益低下的种植业,短期内很难摆脱贫困状态。而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或者某些优惠“政策”(如拆迁补偿政策下产生的食利阶层)使农民纯收入增长较快地区的农民则小富即安,影响工业等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价值观的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