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追述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推移理论”,可以推断出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之路:由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最后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仅靠梯度转移来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难度较大。所以中西部地区还应积极创造自己优势的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实现与东部地区经济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加工贸易 梯度转移 产业集群
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占出口总额的55%左右,对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10省市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7.8%,中西部22个省市占2.2%,其中中部6省只占0.6%。可见,我国加工贸易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是国民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梯度转移理论: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梯度转移理论是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的理论基础。通过国内外经济学者关于区域梯度理论的论述,我们可以将该理论的核心论点归结如下:
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是客观存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产业的发展有个过程(即创新—扩展—成熟—衰老),而处在创新阶段的产业一般出现在高梯度发达区域,当产业衰老时,一般都会存在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趋势;梯度理论强调客观上存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而产业和技术由高梯度向低梯度的扩散和转移趋势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适应这一区域所能提供的经济条件诸如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等,同时应该符合区域利益最大化原则。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反之若处于衰退阶段,则应该将其划分到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区域。该理论还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一方面在局部范围创新活动的扩散由创新活动的发源地向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邻近城市推移,另一方面在大的范围内,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照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渐进的向广大区域转移。
梯度转移理论在中国表述为: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不同的梯度区,即东部地区处于第一阶梯,中部处于第二阶梯,西部地区处在第三阶梯。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东部地区的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具体来说,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将会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产生一系列直接的经济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对西部落后地区有利的扩散效应和不利的极化效应。如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的高工资、高利润、高效率及完善的生产和投资环境,一方面不断吸引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受到制约,两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向周边地区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周边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移民,提高了西部落后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短期来说,东部的极化效应会大于扩散效应。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东部发达地区会产生“聚集不经济”,从而促使产业向四周扩散,因而地域上的扩散效应将会超过极化效应,以缩小东西两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由此可见,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转移是当今世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普遍采用的发展方式。我国东南沿海和其它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必须选择梯度转移的路径,即通过东南沿海向较低梯度区扩散资源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