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西部经济大开发可持续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是产生各种不可持续性的根源。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是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当然,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并非只有不利的方面,它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竞争程度和扩大有效需求规模,带来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减少单位产出的废物排放量,给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西部地区极具人力资源潜力(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数量不少,人才聚集),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是西部各地区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越条件,而不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根本原因。
(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等优势。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逐年增大,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国家在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时,有意对西部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力图通过大、中型项目建设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在金融支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都表示将加大对西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西部市场。但在对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对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知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问题。
(三)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环境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的总体环境状况,突出表现在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不断恶化;沙源极为丰富;荒漠化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文化、科技、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加之草场过牧,草原被大量开垦;人为的经济性干旱。
以上种种表明,西部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至今许多地区的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仍然是只强调生产,只强调眼前经济利益,而未能从环境保护的原则出发,去考虑经济发展,去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的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滞后,法制不健全,政策宣传失误,一些具体问题没能妥善解决,都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才能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逢松月.成人高校政治复习教材[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