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教育伦理权威的建构
〔摘要〕 市场经济建立以来,教育伦理权威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民主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权威的矛盾,信息化的发展与学识化权威的矛盾,市场功利化影响与人格化权威的矛盾。以教育价值为先导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伦理理念是教育伦理权威建构的前提,以人人平等的人道主义为理想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伦理权威建构的核心,面对市场经济进行教师伦理的重新定位是教育伦理权威建构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多种文化的激荡对各种伦理信念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奠定了多元化伦理观念的基础,各种传统伦理权威在多样化的冲击下,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淡化。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伦理权威也同样受到了弱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权威是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形式的伦理服从,从社会意义上讲,权威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即权威与权威对象之间以伦理信念为纽带的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被支配[1]。权威作为一种伦理精神因素,表现为互相信赖和支持的互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组织与人员之间的制约,更是一种精神依托和服从。这种依托和服从,具体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会上升为伦理道德观念,又会升华为一种道德标准,人们总是以此为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事业,由于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人们对于教育的信赖和依从,使教育具有崇高的权威性。这种教育权威不仅来自人们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来自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更重要的是来自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崇敬。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人们对教育权威充满敬仰和崇拜,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耕读世家”到“尊师重教”、“教育救国”,再到“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等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都尊崇教育权威。
教育权威是由国家教育制度规定和教育对于人生发展的作用而决定的具有规范性和感召力,社会公认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教育权威使得人民产生对教育的信赖和依存,会变为支持教育、参与教育、关注教育的实际行动。教育权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伦理权威,教师的伦理权威主要表现为一种伦理道德和规范。教师伦理权威是教育的重要精神感召,对于受教育者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教育伦理权威是学生成长的精神依托。权威是精神的自我看护,权威发挥作用不取决于外部的强制而是来源于内心的本真倾向。在人的发展中,个人精神只有寄居在权威中才能得到滋养,离开了权威精神就会逐步枯萎。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一种精神的跟随。在权威的庇护下,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开启自我意识,生命本身展现出向上的力量,不断地生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成为学生心灵中的伦理依托,学生从教师权威中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和依恋感,从而形成了相互信赖的依存情感,形成了教育的伦理环境氛围。
教育伦理权威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有限中慢慢展开,生命本身具有向上的追求。人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他既是“他”,又是一切;他既具有他所特有的个性,并在这个意义上是独特的个性,又具有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共性,他个人的人格则是由所有人共处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特点决定的[2]。人具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质,他能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整体,对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他具有理性,渴望超越生存的局限性,达到一种超越或永恒。对于有限的超越,对于自由的向往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对自由的追求伴随着生命的进程,充满了有限存在的过程,内心的激情,对自由的渴望,犹如风筝一样随时准备挣脱权威的束缚,尽情翱翔。个体的自由在与权威的不断斗争中,得以充分发展[3]。受教育者的发展就是在教师教育权威的感召下,在起点上,遵循权威又不断超越权威的发展过程。
教育权威是教育的精神凝聚力。权威对于人的精神进行统摄和看护,权威能够成为权威,就在于其精神上的力量,它能够聚集追随者,给其以指引和路标,给予个体和群体以精神的慰藉和温暖。权威一旦产生就会融合权利,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人可以选择意愿倾向的权威,却不可以超然于权威之外。在权威的凝聚力中,人感到精神有了依托,摆脱了存在的孤独和寂寞。在权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下,个人融入集体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而集体也因此获得了力量,权威基于集体得以强化。教育同样需要权威的凝聚力,在权威的感召下,学生就会有一个比较适合的环境,在集体精神下,自觉地束缚自己的行为,参照权威伦理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如果权威僵化,则会使自由窒息,权威本身也会失去生命力[3]。
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建立以来,教育伦理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前我国教育伦理权威处于一种转型期的失序状态。概括地说,它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传统式的教育权威失效,中国几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儒家式的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失去了教育权威的作用。其二,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尤其是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模式,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和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产生的教育权威,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性的冲击下,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其三,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也就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本真价值和教育之善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教育沾染了功利主义的弊端,教育关系日益庸俗化,重利轻义、短期行为、商品化气息冲淡了理想的教育伦理权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教育权威处在一系列矛盾之中。
1.民主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权威的矛盾。在教师教育权威中,制度化教育权威是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合法权威”与文化传统赋予教师的“传统权威”联合作用的一种权威类型。这种权威能使秩序获得稳定性[4]。教师与学生在此权威模式的主导下,作为拥有合法权力者与被支配者两者之间有效地协调并保证教学过程顺畅进行被置于首位。教师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命令和意图能够被学生所贯彻执行,在自己合法的权力范围内控制着学生非期待行为的出现,学生的遵从就是与教师最好的合作。这种制度化的权威将学生置于既定的教学制度、规定范围之内,更多的时候,教师就是规范、规则的化身,学生遵从规范和教师权威在意义上形同一体。现实教育中教师滥用权威的现象屡见不鲜,权力主义所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师生会因此对立,最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学生个性的成长,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使其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5]。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教育的生活的民主化日益显现。在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必然会经历重大转折,由传统的以教师权威的天然合理为基础的教育伦理秩序,正在被现代的、建立在道德证明或道德印证基础上的教育伦理秩序所取代。教育伦理权威面临着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出发点的现代转换,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来彰显制度化教育权威。这种尊重的诉求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尊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复杂性,尊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由于文化差异、代沟和青少年主体价值造成的认同难度,以一种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精神进行一种旨在对话、交流、沟通和理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