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最新发展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建斌 时间:2013-02-14

  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和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金融衍生品市场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在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推动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20多年中,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是金融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1984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场内交易量只有1.88亿份合约,到2009年交易量达177亿份,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目前,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的低迷后,绝大多数金融衍生品已经迎来了复苏的曙光。从场内市场来看,到2009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衍生品复苏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名义交易量上升了5%,达444万亿美元,比2009年第一季度高出了22%,尽管这一数字仍低于高峰时期的690万亿。从场外市场来看,场外衍生品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萎缩后重拾增长之势,到2009年12月底,OTC市场衍生品未偿付合约总量稳定增长至615万亿美元,在全部衍生品市场占比由2000年的91.5%上升到2009年底的96.9%。
  此外,相对于以股票、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而言,以能源、金属、农产品为基础资产的商品衍生品呈跳跃式发展态势,商品市场的金融化趋势不断深化。在能源、贱金属、贵金属和农产品等商品市场中,衍生品的交易量大大超过了实物的交易量和产量,以至于各类金融投机和投资者取代了传统的商品买家和卖家,成为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主导力量
  
  (四)离岸业务发展势头放缓,离岸金融市场地位有所下降
  作为二战后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制度创新之一,离岸金融业务曾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伦敦就是凭借发达的离岸金融业务重新成为全球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67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规模从1970年代末不足万亿美元猛增到1985年的29840亿美元。1990年更是猛增到68772亿美元的峰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1990年后,全球离岸金融市场步入调整期。整个19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4%,低于同期国际金融市场平均发展速度(7.0%)。离岸金融交易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占比逐渐下降。
  离岸金融业务重要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自由化的深入推进和管制的放松,离岸市场的比较优势逐渐缩小,仅在东亚地区等一些存在外汇管制的新兴经济体生存空间较大;二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对离岸风险问题的全球监管协调和对“避税天堂”的打击也压缩了其发展空间,三是国际金融产品市场竞争焦点已从对金融资源的争夺转向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后者对于推动本币国际化和维护一国经济利益具有更高价值。
  
  二、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金融产品市场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拥有一个较为规模巨大、体制健全和有较高开放程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发达金融市场有利于管理货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必然面临回流问题,只有建立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才能吸纳并有效管理外溢的流动性,防止其对国内经济的过度冲击而形成金融风险。其次,金融市场是有利于增强货币的国际吸引力。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了各类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扩大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第三,有利于掌握未来金融发展的主导权。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市场成为决定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场所,对金融定价权的争夺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收益。
  
  (二)要准确界定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作用下,国际货币格局正酝酿深刻变动,未雨绸缪,前瞻性地确定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际利益、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影响,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导国际货币。欧元迅速崛起,在某些领域如债券市场甚至超过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然而,由于欧盟非主权国家,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欧元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由于产业升级的失败、资源的匮乏和人口老龄化等不利因素,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持续下降,日元衰落将是一个长期现象。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的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货币发行量(M2)已接近美元。更重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长期性因素仍然存在,无论是从经济实力、国际关系还是未来发展趋势,人民币都有成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巨大潜力。此外,美元和欧元代表的是欧美成熟经济形态,随着日元地位的衰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亚太地区的代表性货币将出现空前缺。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不断积累货币管理经验,逐步取代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可行的战略目标。
  
  (三)要积极推动在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建设
  在20世纪后半期,离岸金融市场曾经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受伦敦金融中心崛起的影响,曾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然而,这些离岸市场如新加坡等大都不是主权国际货币发行国。日本和美国虽然建立了基于本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但并不成功:由于监管的过度宽松和长期接近零的货币利率,日元沦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套利货币;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对离岸美元设置了诸多限制,市场规模和作用一直有限。同时,尽管存在国内离岸市场,但美元、欧元和日元这些主要国际货币依托的还是在岸市场。
  作为有强大实体经济支撑人民币,在其国际化过程中始终要把在岸金融产品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在岸市场的做大做强来保障和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只能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当然,目前人民币在岸市场建设还受我们市场发展水平、制度设计、监管能力等的限制,条件还不很成熟。但这些条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和反复的试点逐步创造,不能因此而否定人民币在岸的大方向。毕竟,在全球离岸市场地位下降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离岸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个发展悖论,如果规模过小,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助益有限;如果规模过大,势必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介入,有可能导致定价权旁落,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离岸市场相对于在岸市场最主要优势是交易自由和低成本优势,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增强在岸市场的开放性和做大规模来实现。
  
  (四)要积极发展债权型直接金融产品
  目前,债权类金融产品已占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2008年,在全球178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构成中,包括国债和私人债在内的金融产品达83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资产总构成的50%,是股权类金融产品的2倍多。同时,债券产品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欧元唯一超越美元的金融领域。在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债权类金融产品市场的积极作用,努力推动债券市场建设,通过财政金融制度改革,逐步增加高信用级别的国债产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推动优质金融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等发行债券;通过跨境人民币贸易改革试点,逐步引入外资类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和客体。同时,我们还要正视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要在强化监管和风险防控基础上,积极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完善债券市场结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我国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拓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消除金融脆弱面,使中国金融市场逐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