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克思著作中的福利经济思想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照欣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一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批判,他的著作充满了对剥削制度的深恶痛绝,同时又饱含了对被剥削阶级的同情,文章从五个方面集中梳理和论述了马克思对人性关怀的福利经济观点及其对中国现实社会关注民生、共建和谐环境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福利 工业革命  
   
  卡尔·马克思是公有制制度的理论创始人,他的一生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马克思对20世纪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著作饱含了对受压迫阶级的呵护和同情,体现了对人性关怀的福利经济思想。虽然著作中没有关于福利思想的专门论述,但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其福利经济思想光芒。 
  一、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福利观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生产方式进行了经典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未来社会框架的设计方案,虽然没有等到将这些理论付诸于实践检验,但从思想根源看,都是以人类解放和福利(幸福和利益)为最终目标的。 
  尽管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大批人民提供了改进的生活水准,但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人间地狱。薪水可怜兮兮,工作时间漫长难熬,妇女和小到9至10岁的儿童成批地被恶劣危险的血汗工厂雇用。在英国工业城市里有许多贫民窟。那里贫穷成为特产。英格兰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尤其艰辛,正是在那里,马克思写下了《资本论》,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 
  在《资本论》中,他分析了机器大工业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剩余价值的生产,但会导致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激化以及最终导致社会革命;同时,他注重对人的发展和培养: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剥削范围扩大、劳动力价值下降、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发生变革,但提高了劳动强度,迫使工人增加了劳动消耗,损害了工人身心健康,严重地危及劳动者的经济福利。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入手,分析了机器大工业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同时,也敦促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深化及社会对抗的发展;使读者体会到先进机器和大工业带来的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多地看到了马克思在大量事实陈述背后隐含的对机器大工业给工人带来的非人性及有悖常理的苦难所寄予的愤慨和同情,体现了对劳动者关心和培养的福利思想。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对于福利的追求与获得方式,即,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前提和社会条件;只有经过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境界,人才能真正创造人类历史。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发挥人积极性和潜能的天地,所以战胜了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的逻辑悖论,即对人性自然权力的否定;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制度取代,是因为它压制和扼杀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缺少激发人性创造力的激励机制,使劳动者福利受到损害,不注重实现人的解放和福利增加途径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是以人(雇佣劳动者)如何在社会中能更有效地获得幸福与利益、社会采取何种形式才能更多地获得福利为前提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思想的拥护者,认识到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已变成异化的工具(机器零件),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阶级(在工业生产中则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不可避免”的推论,体现了他为人类福利增进和平等愿望实现的福利思想研究初衷。人类价值的增减与福利增减具有同向关系,科技进步带来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对人价值的增加会带来困扰,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跳跃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指出了历史与人类进步与发展统一的途径,这种设计的实施,为人类福利的增进开辟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二、“重建个人所有制”暗含的福利增进思想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节中。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积累过程中,生产方式决定的占有方式(剥削与压迫)是对劳动者人性的残酷践踏,是对人基本权力(自然权力)——平等权力的剥夺。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 
  重建个人所有制,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在协作和对土地(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生产,在他所设计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得到自由,劳动者得到的相对、初步的解放表现出的对人基本权力的尊重是劳动者获得仁爱恩慈的一部分,是劳动者个人福利增进的第一层表现,即人权体现;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标志着社会分工的进步,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为劳动者福利增进创造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是劳动者个人福利增进的第二层表现。第三,个人所有制意味着对生产资料的实质性占有,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不是奴仆和劳动力出卖者,个人受到了尊重,个人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国民收入和积累的增加,促进整个国家宏观福利的增进,这是福利增进思想的第三层表现。因此,劳动者福利获得的起点——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借助于价值与企业的直接结合,是马克思从伦理学角度阐发劳动者福利获得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特点,也是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标志。 
  三、资本和劳动的人格化是福利获得的特征 
  分配作为劳动所得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与劳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关系相适应。“因此,这些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可见,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分配是福利获得的手段,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具有同一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