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研讨与实践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论文关键词:调度;调控一体化;三集五大
盘锦供电公司于2009年6月率先完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成立了集控中心,实现了对公司直属25座变电站的集中监控,全面实现无人值守。为了进一步提高调度监控管理水平,公司对现有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集控功能实施集约融合、统一管理。2010年12月6日,在省公司领导及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盘锦供电公司调度专业与集控专业合并的“调控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正式运行。
一、调度、集控分离运行模式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运行现状
调度负责盘锦电网6座220kV变电站、原供电所属22座66kV变电站(其中变电塔3座)、农电所属28座66kV变电站和用户所属31座66kV变电站的直接指挥,负责用户所属39座66kV变电站的间接指挥。负责公司所属81条66kV线路、155条10kV线路以及用户所属16条66kV线路的直接指挥,负责用户所属36条66kV线路的间接指挥。
集控中心负责公司6座220kV变电站、19座66kV变电站统一监控,受地调统一指挥。
调度室、集控中心均由调度中心统一管理。兴隆台集控中心座落在兴隆台220kV变电站内,距调度大楼7公里。现集控中心有监控值班人员12人,监控系统终端机6台,调度室有值班人员8人,调度员机4台(其中CC2000系统终端2台,监控系统终端2台)。
2.业务流程
(1)检修计划:调度中心下达检修计划分别传真至相关单位。
(2)调度令:对于公司所属变电站逐项令和综合令的预令以传真形式发至集控中心,集控中心转发至相关操作队。
(3)现场操作和事故处理:由操作队在现场直接与调度联系操作。
(4)信息监控处理:集控中心对变电站上传的异常和故障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并汇报调度,调度通知相关人员处理。
(5)集控中心操作范围:集控中心只负责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开关拉合等单一操作。
(6)无功电压监控:集控中心负责所监控变电站的无功电压监视和电容器投切,主变分接开关的调整需联系调度进行。
3.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程序繁琐,环节较多,易出现误传达、误汇报。由于调度的操作预令和操作票由集控中心转发,存在错项、漏项等隐患。而变电站现场操作由操作队完成,操作结束后由操作队同时向调度和集控中心汇报,增加操作队工作量,一旦向集控中心汇报不及时,将造成集控中心不能有效掌握现场设备运行状态。
(2)集控中心人员少、业务能力不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电网要求。盘锦电网发展到如今,无论综合自动化信息、还是微机保护动作记录都需要有精湛业务能力的值班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而集控中心大多由原66kV变电站的值班人员组成,虽经培训,但业务提升较慢。随着农网上划,还将有大量66kV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后,划归集控中心监控,对集控中心人员的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利于人员、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调度和集控中心可同时对系统信息进行监控,但按工作程序,只有在得到集控中心的汇报后,调度才能进行相应的处置。为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在监控系统报警后,调度也要查看异常和故障信息,以确认集控中心的汇报准确性。调度、集控中心重复配置自动化设备,升级、维护繁琐,给调度自动化主站维护带来不便,增加了人员投入。
(4)系统故障时,增加处理时间。系统发生故障时,集控中心3人值班,只能一次进行1项操作,同时还要监控其他故障及异常信号。监控结果既要通知操作队进行现场设备检查处理,又要向调度汇报故障情况和处理结果,延长了故障处理及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方式的时间,对准确快速处理故障和异常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创新思维,充分准备,构建“调控一体化”管理构架
公司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可靠性为原则,综合考虑业务流程和运行操作的实际需要,立足长远,创新思维,在充分调研并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调控合并值班,将新组建的兴隆台集控中心划归调度管理,初见调控合一模式。
1.成立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了调控协作的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订了《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和《调控一体化试运行方案》,修订了调控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完善了相关业务流程,提前明确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数据库录入、图表绘制、通道调试等各项工作。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改造了调度室,增加自动化系统、生产系统、视频系统等设备,扩充调度值班座席和生活服务设施,满足8人值班需要,升级相关信息网络通道,提高调度室至各机房的通信速度,提升自动化系统运行可靠性。
3.规范调控班班组设置
调控班设班长、副班长和技术员各1人,值班实行4值2倒的轮值方式,每值5人,其中总值长1人,一值2人,二值2人,副班长和技术员参与白班值班。一值值班人员主要负责调度业务,二值值班人员主要负责监控业务。调控班总值长负责全面工作,总值长和一值人员有权同省调进行调度业务联系,接受相关指令。出现多组操作时,二值人员可在一值人员监护下分别进行。
三、整合业务,深度融合,“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持续完善
从2009年6月初步搭建调控合一管理模式,到2010年12月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正式运行,一年多以来,调控一体化工作得到省公司领导及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等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入调研,亲临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公司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理顺层级关系,提升能力素质,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1.调整调度业务范围
将变电设备监控业务纳入调度。调度在保证原有地区电网实时调度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变电设备实时监视与远程控制等职责。
2.调整调度控制方式
部分原先需要通过运行单位现场执行的操作转由调度直接遥控,省调直接与变电站发生调度联系转为部分与地调联系,地区调度承担上级调度指令执行与转发等职能。
3.调整核心业务流程
(1)规范上级调度操作执行流程。由省调直接通过变电站或者集控中心执行改为部分(预令)通过地调执行。
(2)规范监控信息异常处理流程。将原来的现场监控发现设备异常信息,并由现场主导处理设备异常缺陷的形式,转变为调度监控发现设备异常信息,并由调度监督现场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形式,增加了调度对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监督环节,有利用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3)规范事故处理工作流程。将原来的现场汇报事故情况后由调度决策,对现场下达事故处理指令,现场执行完毕并回复的形式,转变为各级调度自行依据事故监控信息及时判断事故、立即决策,并直接远方遥控操作进行事故处理的形式。减少了事故处理过程中现场汇报情况、事故处理指令接收及回复的环节,事故处理效率明显提升。
(4)规范运行方式流程。由运行人员到现场,然后调度向现场发调度指令,现场执行完毕并回复的形式,现转变为调度在保证一、二次设备可控的情况下,直接远方控制操作进行运行方式调整。减少了运行人员的往返及调度指令的接收与回复的环节,减少了操作时间,电网的风险指数得以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升。
(5)规范紧急情况负荷控制流程。紧急情况需要进行负荷控制时,将原来的由调度向集控中心发布调度指令,集控中心执行完毕并回复的形式,转变为直接远方控制操作进行调整负荷,减少了调度指令的传送等环节,有效控制电网风险。
4.调整调度工作职责
(1)明确安全责任。调度负责电网安全运行,生产单位对设备的管理职责不变,负责输变电设备安全,及时核实并负责监控信息反映的设备异常缺陷报缺和消缺。
(2)明确设备操作责任。调度负责开关的远方单一操作,生产单位负责按调度指令实施现场操作。
(3)明确信息监控责任。制定信息规范工作计划,按照专业管理职责,明确信息规范与分层的职责划分和业务流程。将监控信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告知等五类信息。明确调度负责事故、异常、越限、变位信息的实时监视,告知类信息由变电站运行单位负责定期巡视并分析处理,调控人员将其作为事后查询、辅助决策手段。深入细化信息规范分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做好信息的归并工作,制定各电压等级典型信息规范。
上一篇:试析新员工职业导向研究
下一篇:对于新形势下电力工程造价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