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新浪潮: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对策
1.有选择性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
FDI伴随着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发展中国家有选择性地吸收FDI,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要素禀赋,从而促进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FDI进入的行业等予以引导协调,从而促进本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在具体实施中,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有选择性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同时发展本国民族企业、培育自身优势产业。
通过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大吸收FDI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如果毫无选择地承接伙伴国的产业转移,面临的危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随着伙伴国具有显著优势的现代化大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的中小工业和小农业可能受冲击而破产。
第二,如果大量承接一两个伙伴国的产业转移,则形成过度依赖,对国民经济安全形成潜在威胁。
第三,由于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对外扩张实现,而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只有在产品生命周期成熟阶段,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才会将产业转移至产业技术水平低层次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转移衰退产业和落后技术的长期对象、从而使自身产业永远处于低水平、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并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等,虽获得一点经济增长却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此外,发展中国家承接的不少产业资源消耗大、对环境破坏大,从而陷入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资源、且以破坏环境和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的窘境。
从现实情况看,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大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针对此,发展中国家须根据自身产业和经济状况,加强科学规划和组织实施,避免低水平、同水平重复承接,对于符合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产业优先承接,并制定相应的准入政策。
2.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须处理好发挥传统静态比较优势和创造竞争优势的比例问题:在产业发展初期,要充分发挥静态比较优势以获得经济利益、提高社会福利、并积累资金和技术,之后,再通过这些资金和技术培植战略产业,逐渐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高效均衡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须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规律,方可促使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及产业内部实现合理配置。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有选择地引进资金和技术之后,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本国优势产业建成、优化产业结构,最终促进经济发展。②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例,其产业发展一般都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3.通过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不能生产差异化产品,无法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有利位置,只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赚取微薄加工费。这主要表现为技术(包括管理等)落后,而发展中国家若靠引进技术解决技术落后问题,往往陷入“引进→消化吸收→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因此,发展中国家须增强创新能力。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展中国家先要引进技术,之后须进行技术的模仿创新或二次创新,在此过程中逐渐培育自身竞争优势,逐渐实现二次创新到一次创新的跨越。要使引进→模仿创新→后二次创新→一次创新的过程顺利实现,须建立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这是企业和政府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并相互作用的系统。具体讲,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基础上,发展中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须在制度和组织等方面进行相应创新,并在市场低效区和市场失效区承担相应职责,从而保证对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创新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