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为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和培养一个成功的财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所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实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会计专业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地方与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基础、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模块,并通过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实施分流培养,从而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以学生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培养方式来实现。首先,为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具体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作业、专题报告等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地方工科院校的领导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增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金融及会计方面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接受系统训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通过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技能,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