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外贸结构;特点;问题;对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厦门市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统一部署,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外贸总量占全省的52.3%。随着厦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其不足方面而言,贸易结构上的不尽合理及其存在的其他潜在问题,随着厦门贸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厦门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分析,提出了厦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以利于更好地认清当前形势,指导和促进厦门市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一、厦门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特点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厦门市大批贸易型正在转向工贸结合;创品牌、搞研发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自觉行动;不少企业开始结合厦门的口岸优势,发展贸易服务业,外贸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厦门同其他贸易伙伴组织一样,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市工业制成品出口,使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达到93: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于发达国家或OECD成员国80:20的平均值。
2、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不断增多。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化解国际贸易风险,厦门市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拓展贸易空间,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2004年,厦门市对新兴市场、重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82.84%和61.98%;2005年,对北美洲出口410,568万美元,增长35.04%;对南美洲出口87,121万美元,增长28.96%;对东盟出口112,711万美元,增长31.61%。2006年,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海湾六国、南方共同体和南部非洲五国等经济合作组织出口1,083,698万美元,增长16.50%,增幅明显高于传统和发达市场。目前,厦门市出口市场已形成以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为重点,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3、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随着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步加入到出口贸易队伍中来,经营主体结构形成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格局。在1998年以前厦门海关的统计资料中,没有民营外贸企业的出口数据。这是因为受国家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外贸领域,这一政策直到2000年后才开始放松。而实际上,厦门外经贸主管部门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从1998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外贸领域,到2006年12月底,厦门市已有民营外贸企业4153家,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也从1998年的4552万美元增至52.5884亿美元,增长了近116倍,成为厦门市最富生命力的外贸经营实体。
4、贸易方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之初,厦门市对外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比较少。近年来在国家鼓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下,厦门市加工贸易从较为单一方式逐步发展到多种方式并存。如今,以家电、、信息、通信、航空、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为主要增长点的加工贸易,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成为厦门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据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厦门加工贸易出口87.25亿美元,占当年厦门出口总额的42.60%。从具有较高技术资金密集度的机电产品出口看,增长势头也日益强劲,高科技产品出口也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
二、当前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贸易顺差逐步扩大。在我国以“出口创汇”为基本贸易战略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厦门的对外贸易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顺差额达到82.25亿美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厦门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出厦门GDP增长的速度。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6年7年间,外贸顺差平均增幅为39.9%,其中最近三年的顺差平均增幅达到51.39%。但是,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出口退税已经成为外贸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会使得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外贸经营主体出现两极分化。近年来,厦门市进出口规模较大企业的外贸进出口发展形势良好,对推动厦门市外贸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企业进出口的良好增势与平缓的总体增势相比显示,厦门市外贸两极分化格局显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企业5121家,其中,戴尔、太古等前50家外资企业和厦华、建发、国贸、夏新等前50家内企业进出口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4.58%,其余5071家中小企业仅占35.42%,增幅也明显低于大企业,拉低了全市外贸整体增幅。
3、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厦门市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小且不断下降。2006年,厦门市外资企业出口1,178,96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国有企业出口289,781万美元,仅占14%,而且,还呈现出口靠内资、进口靠外资拉动的格局。2006年,厦门市内资企业出口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11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0%,远低于全国26.9%的增长水平。进口则正好相反。内资企业进口全年累计增幅仅5.4%;外资企业进口增幅为10.2%。这种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已持续多年。
4、加工贸易增速缓慢。2005年,厦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仅17.6%,比全国平均增速低了7.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低了10.3个百分点,进口低了4个百分点。2006年,厦门市加工贸易增速进一步放缓,出口增速仅7.0%,进口增速仅6.1%,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17.4%的增速。
5、对台贸易优势弱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厦门利用自身的对台优势,努力发展对台经贸,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近年来,厦门的对台经贸优势正在丧失,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是对台进出口增幅低。从2002年起,厦门市对台进出口额增幅逐年降低,2006年,对台进出口21.0454亿美元,增幅为-0.97%,比同期全市进出口增幅低了1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对台进出口的增幅低了近19个百分点,而且对台进口额还出现负增长。二是比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贸易发展慢。2006年,许多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增幅高于厦门市,厦门周边地区与地区金马澎直接经贸往来也走到厦门的前面,厦门市在省内对台贸易的龙头地位逐渐丧失。 三、厦门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对策
1、重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厦门应该是注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强化自身品牌战略的时候了。厦门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在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着重开发新产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商品,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厦门市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厦门应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求,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作动态调整,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要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法规,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厦门市;要大力推动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更多地进人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厦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严重失衡,已使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贸易服务业或贸易支援业发展不足的制约。同时,片面追求货物贸易的数量型增长也受到了资源及外贸易环境的约束。因此,协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关系,拓展对外贸易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提高厦门市货物贸易出口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普及服务贸易知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贸易培训;在巩固货物贸易优势的同时,制定鼓励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国家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主体,打造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高水平搭建国际会展平台,办好已形成的品牌展会,积极引进世界著名会展机构来及办展,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4、加大科技兴贸力度。近年来,厦门市加大了科技兴贸的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厦门市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其在厦门市外贸中所比重来看,仍未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长期实施粗放性经营,导致利润率不高;缺乏长远发展理念,不重视也无力进行技术研发,致使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只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增长,才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日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走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出口贸易整体竞争力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新兴化,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进一步扩大对台贸易。发挥厦门特区的优势,在对台贸易方面有更大作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使命,也是当前厦门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要求。要营造良好的对台经贸环境,加强对台经贸的政策引导,积极拓展两岸贸易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投洽会”、“台交会”等载体,延伸展会的活动内容,扩大展会的联系作用,加大两岸经贸界的交流和交往。二是鼓励企业“登台”寻找商机。多组织赴台经贸团组,让更多的企业赴台寻找商机,开拓市场。三是加快发展与金门的经贸往来和合作。继续支持并推动对金门直接货物贸易,促进货物从金门中转或出口。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台资在厦门设立贸易型公司。大陆即将开放外贸经营权的政策已引起一些台湾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少台资企业已不再大规模投入资金在大陆建厂,而准备转型进入外贸领域。所以,应抓住先机,制定可行的操作办法,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吸引台资到厦门设立贸易型企业。
6、加大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举措,着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如,采取贴息和资助办法,鼓励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开展进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以及国际保理和出口押汇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并实施适应外贸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办法,确定服务外贸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疏通外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中小外贸企业抵押、质押等小额贷款业务。加强组织引导,鼓励外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创业融资、股权融资、中小板上市等直接融资业务;鼓励外贸企业发行集合企业债券,拓展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应针对当前汇率市场变化情况,围绕外贸企业不断推出规避汇率风险的新产品。
7、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植。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充分发挥外贸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出口。对中小企业境外推销、境外商标注册、出口产品研发、产品境外认证和投保出口信用险等给予扶持;对中小企业参加应对“两反两保”(即反倾销和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及贸易壁垒培训给予支持;对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在“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境内外大型展会的展位分配上继续向中小企业倾斜;鼓励外贸专业公司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厦门市的外贸及整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李金轩.贸易经济教程[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2]张曙宵.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新民.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及未来走势[J].经济前沿,2005,(10).
[5]熊衍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J].厦门国际经贸,2005,(4).
[61赵伟.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吴伟强,林荆州.入世后厦门企业面临的外贸环境简析[J].厦门国际经贸,2004,(3).
[8]傅如荣.打造外贸强市品牌[J].厦门国际经贸,2005,(4).
上一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扩大服务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