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前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魏民 时间:2010-06-25

  [提要]与东盟就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是东亚合作的性突破。削减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是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自由贸易区谈判在即,我需妥善处理东盟内部的差异问题,与东亚域内外国家的关系,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等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意在双赢、利在长远,最终目标是与东亚实现共同繁荣。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就未来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个决定一经宣布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普遍认为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将改变亚洲经济的全貌。随着谈判工作的展开,人们又开始把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由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初始于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当时,东盟刚从亚洲危机中恢复,对金融危机的危害及经济脆弱性有切肤之痛,急需通过地区经济整合来抵御外来风险。而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减弱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东盟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想法呼之欲出。考虑到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02年启动,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我国领导人提出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想法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我国领导人建议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小组,重点讨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影响两大问题。专家组对这两个议题进行了近一年的研究后提交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的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决定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并授权各国的经济部长和高官尽早启动谈判。

  中国与东盟用10年的时间建成自由贸易区是经过中国东盟专家小组论证后确定的。根据WTO的条款,消除贸易障碍的合理时间应在10年之内。东盟已于2002年启动自由贸易区,而中国和东盟作为APEC主要成员,又都承诺在2020年实现亚太贸易投资自由化。一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的优惠程度肯定要优于其他国家,时间表也肯定要快于其他组织。但另一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又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由于都是中国家,有许多民族行业和幼稚行业需要保护。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之后,专家小组建议在2010年前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最终被中国和东盟的领导人所采纳。

  从去年11月至今,关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筹备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具体情况是:东盟将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进行谈判,由泰国人任谈判组长,东盟各国派代表参加,在东盟内部先形成谈判方案,6月在中国举行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和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级磋商正式启动,具体讨论谈判的原则、模式、内容、时间安排,为9月在中国东盟经济部长会和11月举行的领导人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奠定基础。谈判预期在2003年11月之前完成,从2004年开始,用6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09年最终建成,届时双方将明显降低关税壁垒并消除所有非关税壁垒,同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和意义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实质内容是在参与成员之间相互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在WTO(包含GATT)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已达224个,绝大多数是在90年代出现的,仅1995年WTO成立后就增加了100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一直落后于北美洲及欧洲,东盟自由贸易区日趋成熟,多少填补了东亚经济合作的空白,但远不及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规模和影响力。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使中国与东盟走向了探讨经济联合的道路。

  首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深入发展。欧元正式投入使用,欧洲经济一体化步入最高阶段。继1994年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美洲34个国家又宣布将在2005年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非洲国家也要分阶段在2005年建成全非共同市场。面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东亚的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东盟一些国家分别与中日韩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并且展开了多层次的经济合作。东盟只有依托整个东亚,才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与东盟组成自由贸易区,将涵盖17亿人口,GDP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达到1.23万亿美元,将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其次,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区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东亚经济联合步伐骤然加快。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东亚奇迹暂告结束;随着日本经济的衰落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以日本为首的“雁行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东亚经济显现东北亚和东南亚二元分工体系的雏形;恐怖活动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严重依赖外部经济的东盟经济雪上加霜。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脆弱的国际经济环境,东盟各国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变得积极,期望能通过地区力量的整合来抵御风险。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四处插手、干预,引起了东盟各国的普遍反感,对区域合作的向心力增强。

  第三,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搭中国快车成为摆在东盟国家面前的现实考虑。近年来,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均已排名世界第6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2位,吸收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截止今年2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入世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外贸与吸收外资规模,同时为适应WTO规则而进行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调整,将使中国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实现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东盟国家多希望通过与中国建立机制性的经济关系,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四,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日益加强及东盟自山贸易区的日趋成熟,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是双方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必然产物。东盟目前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自1995年以来,双方的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15%。2001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达416.15亿美元。相互投资方面,东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首选地。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的经贸联系必将进一步扩大。为保证经贸联系的畅通,也需要建立某种较为固定的经济联系机制。

  东盟自由贸易区是1992年在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并批准15年内建成的。其核心内容是削减区域内国家间的关税壁垒,实行共同有效关税特惠待遇(CEPT)。CEPT规定,从1993年起的16年内,东盟各国相互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并于2008年达到0—6%的平均关税水平。由于经济区域化进程加快和乌拉圭协议的签署,促使东盟决定将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时间由16年提前为10年,于是,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宣布将在2003年前实现这一计划。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1998年第六届东盟首脑会议又提出按双时间表加快东盟经济联合步伐,决定东盟6个老成员从2002年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平均关税水平降到0—6%,比2003年的目标又提前了一年,而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则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达到该目标。1999年东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进一步确定将CEPT目标由0—5%转向零关税,规定6个老成员在2015年实现,4个新成员在2018年实现。同年11月举行的东盟首脑会上,老成员实现零关税的时间又提前到2010年,并原则上同意新成员实现零关税的目标期提前到2015年(部分敏感商品仍可到2018年完成)。

  可以看出,东盟国家正在加速向零关税目标努力,较低的关税水平和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为与中国商谈贸易自由化协定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中国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意义深远

  政治上,通过加强双方的经济渗入,将促进今后10年中国、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深化发展,符合我营造和平合作周边环境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东亚合作进程,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此外,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作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经济上,有助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和增加贸易量,创造双赢的局面。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研究,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1%。东盟的GDP增加0.9%(54亿美元),中国的GDP增加0.3%(22亿美元)。此外,中国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还有利于增强各自的竞争力,该地区的外资流入也会相应增加。总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并利用地理位置邻近的便利,为进一步增加交流、扩大合作提供条件。

  当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短期看也会对双方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产业结构趋同,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势必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冲击,特别会使中国对东盟本已存在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90年代以来出现的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区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还包含内容更加广泛的经济合作,甚至涉及经济领域以外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是广义范围的自由贸易区,将不仅仅是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将涵盖全面的经济合作框架,如投资、贸易便利化等广泛内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涵盖范围和合作领域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外,专家小组还确定了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前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环境、能源、金融、商务和业等。

  (一)货物贸易自由化

  关于货物贸易,根据已达成的共识,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除极少数特殊产品外,所有产品的关税将降至0-6%,并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

  中国的平均关税虽然目前已降至12%,但比东盟的WTO成员的平均关税要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对东盟的一些主要产品的进口关税更高。如中国对泰国进口的大米征收高达113%的关税,对从马来西亚、印尼进口的棕榈油的关税也较高,配额之内的关税为9-10%;配额之外的棕榈油征收30%的关税,另还附加13%的增值税。东盟国家对此非常关切。

  我国与东盟国家在关税减让方面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双方同为发展中国家,都有需要保护的幼稚和民族产业,在关税减让方面,势必要适当照顾。因此,中国与东盟关税减让的操作将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减让做法,将各国减让关税的商品分为4类:即包含类(inclusion)、暂时不包含类(temporary exclusion)、敏感类(sensiUve)和一般例外类(general exception)。这4类商品的关税将分阶段进行减让。

  除关税壁垒外,中国和东盟双方在彼此市场上都面临着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海关程序、许可证要求、标准要求、知识产权、法规的执行等。有一些非关税壁垒是来自东盟单方面的,如对签证和工作证方面要求苛刻等。东盟方认为,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配额、许可证制度以及其他进口控制措施。如马来西亚提出,中国共对372项产品,即进口税目的6%制定了配额、许可证或其他进口控制措施。棕榈油是东盟国家提到非关税壁;垒最多的产品,需要进口配额、许可证、特别登记、进口检验等。

  入世协议签署后,中国已取消和修改了许多不符合 WTO规则的条令和做法,中国与东盟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促使中国在消除非关税壁垒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

  服务部门是较薄弱的领域,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大大低于东盟国家,同时,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额也十分有限。与东盟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可避免地将触及服务领域的开放问题,在向WTO承诺服务领域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东盟国家进入中国服务领域的机会,可更好地通过竞争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主要体现在业上,因此,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将首先在旅游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展开。此外,服务、咨询服务、管理技术、保健服务和建筑等也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点合作领域。但是,货物贸易自由化仍将是中国与东盟商谈自由贸易区的重点。

  (三)投资自由化

  投资自由化的核心问题是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要求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和法规要透明,同时给予外资非歧视性的国民待遇。目前中国存在着“当地含量”、“外汇平衡”、“外销比例”等不符合WTO规则的做法,违背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需要尽快清除投资自由化的障碍。但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发达程度不同,实行分阶段的投资自由化较为现实。

  (四)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

  便利化是指减少贸易和投资程序,使国际经济交易活动变得更加方便,以加快货物、服务、资本的自由流动。便利化对自由化至关重要。如果贸易和投资的有关障碍都排除了,但程序依然繁琐,仍然会阻碍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三大类。专家小组建议近期内中国和东盟双方可以优先在以下几方面实施便利化,以加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些方面是:商品技术标准、海关程序、竞争政策、争端调解及商业人员流动等。

  自由贸易区建设上中国须应对的几大问题

  自由贸易谈判在即,中国需妥善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东盟内部的经济差异问题

  由于经济差距较大,东盟各国在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的主张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必然会对谈判进程产生影响。有的国家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对推动自由贸易区十分积极,期望尽早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有的国家在经济互补方面占据优势,并欲通过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东盟发挥主导作用。有的国家则保护意识较强,不希望自由贸易区影响本国产业的发展,主张循序渐进。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千方百计寻求得到更多照顾。总体看,由于中国地位的上升及加入WTO,东盟对中国的期望值提高,可能在开放市场等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中国既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又要适当照顾各方的态度和要求。相对而言,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较东盟的地位更为有利。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东盟,东盟10国的GDP总和才只有我国的一半,并且我国经济门类齐全,比东盟国家抗风险的能力要高得多。因此,对东盟方面提出的早期收益问题(即希望中国在某些产品的关税方面,能够先做出一些实质让步,最终取得利益的总体平衡),可予以积极考虑,以调动东盟国家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注意照顾东盟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减税商品的幅度、速度和过渡期方面,给予适当的宽限,因为经济差距最终将阻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去年朱镕基总理曾提出我国将适时给予柬埔寨、老挝、缅甸等非WTO成员特别优惠关税待遇,即是体现我国大国姿态并致力于营造于我国有利的周边经济环境而采取的切实措施。

  (二)与域内、外国家的关系问题

  中国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说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程上抢占了先机,也大大地刺激了区内其他国家。目前,日、韩与东盟也在积极探讨建立更密切的经济关系。小泉首相今年年初出访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及新加坡,并在新加坡发表演讲,强调要与东盟发展面向未来的全面合作关系。

  在东亚经济合作快步发展之际,域外国家也急于分得杯羹。特别是澳大利亚和美国,要求更加迫切。澳大利亚一直认为自己是与东亚有特殊关系的国家,目前正加快与东盟建立紧密经济联系。美国与东盟国家已在最近开始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南亚,印度政府也决定加快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有强烈的市场进攻色彩。

  域内和域外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是为了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提出后带来的新形势,虽然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总体上看有利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水平的提高,促进本地区国家与域外国家加强经济联系,因而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利益。因此,中国可采取乐观其成的态度,支持其建设。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举措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各方纷纷提出自由贸易安排计划的情况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很难按部就班地进行,应有紧迫感,根据谈判进展情况,适当加快步伐,争取提前建成,从而保持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动地位。

  (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问题

  当前东盟国家在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系上有不同看法,个别国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举措招致区内其他国家的反对,担心这样做可能为域外国家的产品进入东盟打开后门。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等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问题,马来西亚对此曾公开表示不满。东盟有的国家,如泰国和新加坡提出希望与中国率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树立一个样板,带动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早日建成,但一些国家则担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会分散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注意力。如何处理双边贸易协定与区域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与东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区域自由贸易区二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可进一步推进区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就像区域自由贸易区与WTO框架是相辅相成的,其运作原则是通过局部性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达到总体上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也是相互统一的整体。美国的贸易政策历来都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即多边、区域与双边,相互促进。美政府在全球多边谈判受阻,区域谈判得不到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双边的渠道拓展市场,为本国产品寻找出路。与多边、区域谈判相比,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明显重视。据WTO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已超过100个。

  双边合作的好处还表现在:可以从小范围的实质性合作做起,在此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水平。欧盟的合作是从法德煤钢联营的基础上开始的,如今已发展成世界上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货币联盟。此外,通过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本身也是学习和试验的过程,许多经验可以直接运用到多边和区域谈判中去。

  当然,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争取在取得东盟各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应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在进程上与之相协调,从而避免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四)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自1992年中国成为东盟国家的磋商伙伴以来,双方政治互信明显提高,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这种关系尚待深化。一些遗留问题仍是中国与东盟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如南中国海问题、边界问题以及东盟国家与美的军事同盟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需要考虑到发展相互经济关系的要求,避免政治关系左右经济关系的发展。此外,一些东盟国家还存在着社会动乱、种族矛盾和恐怖活动等隐患,这都将会影响到开展经济合作的信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提出的,是建立在双方长期经济交流和互动基础上的合作,因而有较为深厚的经济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也存在着继续深化的动力:中国经济将在入世等利好因素的激励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会对东盟国家形成持续的市场需求和吸引力;日本经济正处在痛苦的转型过程中,恢复需要时日,与东盟国家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农产品方面,难以做出较大的让步。美国经济虽然正在复苏,但经济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还在不断地积累。巨额的贸易逆差、家庭和公司债务以及强势美元究竟能支撑多久,始终令人比较担忧。东盟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大。寻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导致中国与东盟走向合作,经济牵引力将继续带动合作走向深入。

  当然也应看到合作进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如政治互信不够,突发事件有可能干扰合作的进程;个别国家政局不稳、对华人仍持歧视态度等,都不利于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未来方向是保持开放性,最终目标是与东亚共同繁荣。目前,中国与日韩建立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呼声也十分强烈。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国将着重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此基础上再扩展至整个东亚,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对许多东盟国家来讲,他们把10+1看作是10+3的基石。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不仅是东亚国家的普遍愿望,也是整个东亚地区经济整合韵必由之路。

  目前,东亚在货币领域的合作,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中国与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努力将为东亚地区的合作再添助力。金融与贸易将成为带动东亚经济走向实质性联合的两个轮子,或许东亚经济集团的雏形正在形成。整合后的东亚必将作为世界经济的第三极,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