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对国际贸易乘数理论的修正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文进 时间:2010-06-25

在西方宏观理论中,判断一国经济总量是增长还是衰退,往往是以总需求大于还是小于总供给为标准,如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如果社会还存在可供利用的资源,则会推动经济总量增长,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一切相反。在国际贸易中,人们以此推导出进口会抑制经济增长,即会象投资减少那样对经济产生负的乘数作用,而出口则会推动经济增长,具有象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那样的正的乘数作用;与此对应,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乘数作用,而逆差则完全相反。由此人们得出,要在开放型经济系统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不断使进出口总量保持顺差,否则就会导致国内经济的衰退。这种理论实际上是重商主义在今天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翻版。从下面的分析中将看到,这种认识极为片面。因为一定量贸易差额(顺差或逆差都一样),既可导致经济的增长,也可导致经济的衰退,其具体作用方向,与一定的经济条件有关。

一、进口与出口各自对经济增长的两刃性作用

在经济系统中,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机制中的各因素,每一因素对其它因素都具有促进与抑制的两刃性,但两刃性双方的力量对比并不总是均衡的,它会随着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和转换,这是经济机制保持系统稳定的制衡力量。作为经济系统及其作用机制组成部分的进出口,也具有这种作用性质。

就进口来讲,如果不考虑其产品结构状况,单纯从总量来讲,它虽然一方面增加国内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促使经济衰退。但另一方面,进口会增加一国可使用的资源总量,支撑供给或经济的增长;同时它对国内市场上价格水平的抑制,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从而促使厂商扩大生产和增加投资,由此促使经济增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情况也同样具有这种两刃性。如从需求方面看,它会增加国内市场上的有效需求,提高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在生产成本不变时,会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从而促使厂商增加生产和扩大投资规模,由此推动经济增长;但从供给方面看,出口增加,会提高国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这会促使劳动成本上升,同时更会提高那些以这些出口产品为投入品或原材料的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降低它们的利润率,导致它们在生产和投资方面的衰退。

如果经济系统是完全均衡的,那么这种两刃性双方的力量对比就会完全相等或处于均衡状态,在对外贸易中不管是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都不会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任何明显影响。但在实际过程中,经济系统不是完全均衡的,它们各自的力量对比也不是完全均衡的。在非均衡的经济系统中,它们各自是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导致经济衰退,显然取决于两刃性双方的力量对比,若扩张的力量大于抑制的力量,则会促进经济增长;若力量对比性质完全相反,则一切反之。这不管是对出口还是进口,是顺差还是逆差都是适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大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抑制力量时,逆差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就会大于其抑制力量;同样,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大于抑制力量时,进口的增加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当进口对经济增长两刃性力量对比中的抑制力量大于促进力量时,进口增长才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逆差对经济增长起负作用。

在实际的过程中,出口或进口,顺差或逆差,各自对经济增长到底起何种性质的作用,与一定的经济条件有关,其中主要是资源就业的程度、经济周期的阶段、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总供求的状况等因素。一般讲,在资源就业程度较低,社会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时期,进口对经济增长两刃性双方的力量对比,抑制的力量将大于扩张的力量;而出口的同性质力量对比状况则完全相反。因为在该阶段,社会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失业,需求不足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出口增加在提高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产品市场价格上升的同时,却并不明显提高国内要素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这种投入产出品市场价格非均衡的变化,会提高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推动厂商扩大生产和投资规模,由此促使经济增长。同时,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不足,在出口增加的同时,却并不减少对国内那些以这些产品为需求对象厂商的供应量,受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制约,其价格上升的水平也会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所以对这些部门的不利作用比较有限;或者即使这些部门为此受到一定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但出口部门及相关部门生产的扩张将会远远抵消其衰退,宏观经济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增长。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口增长对经济扩张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衰退的力量,所以它会推动宏观经济的增长,并且这种增长量可能要远大于出口的数量,即存在一个大于零的正的外贸出口乘数。

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尤其是社会资源就业程度和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不断提高,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作用的力量会不断减弱,而对经济抑制作用的力量则会不断加强,到一定程度,后者的力量将超过前者的力量,由此出口增加的结果不仅不是经济增长,反而是经济衰退。在这时,社会已经是总需求过剩或总供给不足,扩大出口并不对增加国内供给产生多大作用,相反它却会推动国内市场上的成本上升和资源供应减少,从而在机制和实物两个方面制约经济的增长。因为随着资源就业程度和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出口增加产生的需求扩大和国内资源供应的减少,会不断提高资源的就业程度,加速要素市场上的价格上升,这会推动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使利润率下降;同时,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出口增加会减少那些以其为投入品的生产部门的供应量,其产品价格上升更会提高这些部门的生产成本和降低利润率,由此从数量和利益机制两个方面促使这些部门发生严重衰退。尽管这时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因得到更高的利润率,也可能会进行生产与投资的扩张,但受生产能力利用率饱和和社会资源就业较充分的制约,这种扩张需求却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如其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饱和,会使其供给在高利润率面前停滞不前,这种提高只有等其新增投资实现后才可做到;在此过程中,其增长将抵消不了其国内产品使用部门的衰退,因此会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其进行的以扩大生产能力为主长期投资,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投资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扩张作用也许可以抵消其产品使用部门的衰退,但在资源就业较充分的时期却起不到这种作用,或者讲这种投资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时期。其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同样可能是大于其促进作用的,但这与刚讲到的其出口增加对它自身与社会其它部门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因为在资源就业充分的时代,其投资的增加是以其它部门投资规模的减少为代价的,在此过程中,其推动的投资品价格上升,会提高社会投资的平均成本,降低投资预期效益,结果反而可能降低社会投资总规模;其引起的资源存量的结构调整,更会导致资源在此过程中的损耗或浪费,降低总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会导致投资总规模与宏观经济的衰退。以上情况说明,随着资源就业程度和生产能力利用率由低到高的运动,一定量价值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断减弱的,到一定程度,即资源高度就业后,其作用就会下降到零并转为负作用。

与此相似,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只不过其作用性质及其变化与出口相反。如在资源就业程度和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的时期,其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远远大于其促进作用,而在资源就业充分时期则相反。因为,在资源就业程度和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的时候,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时的进口会加强国内市场上的供给过剩程度,导致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下降,在需求一定时,会挤占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导致这些厂商生产衰退;而其产生的价格下降,虽然会降低部分以其为投入品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或者是降低消费品价格而降低劳动成本,但它却不会明显地对经济增长起作用,因为这时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即使由此引起成本下降或利润增加,但没有市场需求的增加,其生产也不可能扩大,所以这时进口对经济抑制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促进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在各种需求,其中主要是投资需求扩张产生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增长中的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这时制约经济增长的将不是需求不足,而往往是供给不足,供给不足不仅从实物上强行制约社会经济的增长,而且其推动的价格或成本上升,更会从利益机制上制约经济的增长,这时进口增加的作用将是促进而不是抑制经济增长。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而增强。

在任何时候的开放经济系统中,出口与进口都是并存的,而在同一时间,一定量进口与出口各自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定的进出口总量中,对外贸易是推动还是阻碍经济增长,则取决于进出口的差额及其性质。一般讲,一定量外贸顺差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一定量进口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几乎)完全一样的,而一定量外贸逆差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同于等量出口在同时期的作用。这也就是讲,等量外贸顺差或逆差,在不同的条件下,既可推动经济的增长,又可导致经济的衰退,并不存在人们传统上认为的那种性质不变且量值稳定的(正的或负的)外贸乘数作用,其性质和量值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即它是一个变数,是资源就业程度、生产能力利用率、国内市场的总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函数。由此,一定量外贸顺差,只有在国内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一个正的并大于零的乘数作用,推动经济增长,而逆差这时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个负的乘数作用;而在国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条件下,它们各自对经济增长则完全相反,这时顺差会产生一个负的乘数作用,而逆差则会产生一个正的乘数作用。自然,在实际过程中,一定量外贸差额的这种正反作用,是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逐渐转换的。

以上是从单纯的总量角度来分析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得出了它们之间的一般关系。如果将进出口结构关系考虑进来,则国际贸易与一国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它会对这些结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如在经济萧条阶段,顺差的主要对象是经济结构中的短缺产品时,那么它对该国经济扩张的乘数作用,将明显小于正常情况下的乘数值,有时甚至可能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即它的作用不是扩张而是抑制经济增长。因为它会使制约其它部门生产恢复的产品,短缺程度更加严重,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复苏。与此相反,如果顺差的主要对象是国内严重过剩的产品,或者这时的出口品主要是过剩产品,而进口品则是短缺的产品,并且有较大顺差,那么该顺差对经济的扩张作用,也将大于正常情况下的乘数值。在经济高涨的短缺时期,如果逆差的主要对象是国内并不严重短缺产品,而出口的则是国内严重短缺的产品,那么该逆差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小于正常情况下的逆差乘数,有时甚至可能会是负作用;而如果出口的是国内相对充裕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严重短缺的产品,则其对经济的扩张作用也将大于正常情况下的逆差乘数作用。所以,看进出口状况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不仅要看其与总供求的关系,而且要看其结构状况与国内经济状况的关系,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不过在正常情况下,进出口的比例状况,将会与该国的经济结构状况相反,即出口的往往主要是国内的过剩产品,而进口的则大多是国内相对短缺的产品。这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所以,在实际中,如果象传统经济学教导的那样,不分具体情况和客观需要,单纯地追求外贸出超,很可能会得到与人们预期目的完全相反的结果。这种情况在我国近几年的实践中就曾发生过。如这几年,我国经济速度比较快,国内的总体状况是总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生产资料与投资品的相对不足,正常的对策应是相对扩大进口,减少出口,而实际中我们却是积极地扩大出口和抑制进口,致使外贸顺差的大量出现,结果不仅使我们极力要抵制的通货膨胀不断加速,而且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人们本来最不希望看到的滞胀现象。

二、周期中的对外贸易状况及其作用

上面我们分析了进口与出口及其差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以下部分,将在该分析基础上,结合经济周期来分析它们与经济增长的具体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

在萧条阶段,国内市场上的供给严重超过需求,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如果汇率相对不变,在出口增加与进口减少的非均衡性变化过程中,会使该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得到改善,或者是外贸逆差的大量减少,或者是顺差的大量增加。显然,不管哪种情况,它都会相对增加对该国商品的总需求量而减少总供给量,降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程度,由此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种向上的扩张力量。因为这时的外贸顺差,对应着一个较大的正的乘数效应,从而会推动经济的复苏。在这,如果结合到进出口的比例结构状况,如正常情况下,这时出口的主要是国内市场上严重过剩的产品,而进口的则主要是国内市场上相对短缺的产品,那么它对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也就更大。正是在它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之下,国民经济才逐渐由萧条向复苏过渡的。如果没有对外贸易,一国经济的萧条状况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衰退的程度也将更大。这种情况说明,国际贸易对减轻一国经济危机和衰退的程度,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外贸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产生的乘数作用,会促使一国的经济逐渐由萧条向复苏转移。而经济一旦走向复苏,经济的自行扩张机制就会开始发挥作用,推动经济不断向上攀升。但在此过程中,随着经济复苏中总供求状况的改变,一定量外贸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对经济扩张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而外贸顺差减少或逆差增加,对经济扩张的作用会加强。,随着这种改变,外贸状况也会随之改变,如顺差会不断减少。在经济扩张中,总供给会由原来的严重过剩逐渐依次转化为过剩、短缺、严重短缺,在这种转化中,市场价格在供给短缺或需求不断扩大与成本的推进作用下会不断上升,随着这种上升,国内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而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却不断提高。在萧条阶段因顺差大量增加或逆差减少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本国货币的升值,这种升值也会降低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会扩大进口,减少出口。这些条件的变化,是经济机制为保证经济扩张的一种机能反映。因为,如上面讲到的,进口与出口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两刃性,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过程中,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大于其阻碍作用的,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相反,所以这时经济机制对进出口的这种作用变化,正是为了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作用的。正是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这种作用下,进出口状况会随着国内经济增长的需求而发生转换。

在经济扩张中,随着国内总需求不断超过总供给,这时制约经济增长的已不是总需求的不足,而是总供给的严重不足,它使相当部分的生产与投资需求不能正常实现,从而阻碍着经济的增长。这时,如果没有进口的大量增加或出口的减少,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将受到供给的约束而非常缓慢。国内需求推动的价格上升,为扩大进口提供了足够的动力,由此进口不断增加,出口则因国内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而不断萎缩,由此原来的外贸顺差会转化为经济扩张阶段的逆差,并且其数量会随着经济的高涨而扩大,或者是原来庞大的顺差会逐渐减小。由于它们在经济扩张阶段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所以在其推动下,经济规模会不断扩张并向繁荣或高度繁荣转移。显然,如果没有国际贸易的存在,没有不断扩大的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上的需求,尤其是投资的需求,一国经济扩张和繁荣的程度是不会如此强烈的,它将会在更早的时间和更小的规模基础上受到限制并发生逆转。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高涨,外贸逆差对经济扩张的这种正向作用也会不断减弱,因为随着经济扩张的持续,国内原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会不断实现,大量的新增产品会开始不断地涌向市场,即原来的需求会逐渐转换为现在的供给,同时在国内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成本会日益侵蚀利润,从而阻碍新投资的发生,由此供求状况会在它们的作用下逐渐发生转换。随着这种转换,进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力量,会逐渐为阻碍力量所超过,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则会为促进力量所超过,这时外贸逆差就会由原来对经济增长的正向的乘数作用,转化为负向的乘数作用。在国内供求状况发生转换的情况下,它会加速这种性质转换的发生,并促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自然,在经济情况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对进出口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它会由原来鼓励进口,转化为积极抑制进口,而由抑制出口转化为鼓励出口。它是由两个主要因素促成的。一是外贸逆差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断扩大及其积累,会导致一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减少或外债的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会使该国的货币发生比较严重的贬值,在国内市场价格及其生产成本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它会抑制进口而鼓励出口,在其作用下,外贸状况会逐渐得到改善,逆差会逐渐缩小,或者顺差会由此扩大。二是在供求转换过程中,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逐渐由升转降,并随着供求状况的恶化而加速,它同样会加强商品的出口和减少进口。经济机制的这种作用,会使一国的外贸状况不断改善。外贸状况的这种改变,显然会改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由此会延缓或减轻该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时间和程度。

自然,外贸状况的改变,并不能阻止该国经济由高涨向危机或衰退的转换。外贸状况的改善也是这种转换的结果之一。如果没有前者的发生,也就不会有后者的出现,所以后者的出现并不能阻止前者的发生,它只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衰退的程度。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内市场上有效需求的同时,还减少了其有效供给,所以它会减轻经济衰退的程度。如果没有它的这种调节作用,一国经济衰退的程度将要严重得多。显然,经济危机的发生或衰退的出现,会加速外贸状况的改善,这样我们就回到分析的起点。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外贸状况,指的是进出口差额的性质或国际收支状况,而不是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商品在与它国商品的交换中,以多少劳动才能换回一定量的它国商品。后者,一般称其为外贸条件。在实际中,如果一切都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那么外贸状况与外贸条件的变化方向,往往是相反的。即当一国的外贸状况改善或相对改善时,其须以更多的劳动或商品,才能换回一定量的国外商品。因为在经济周期中,外贸状况的改善,往往是以国内商品的降价与货币的贬值达到的,它意味着,必须以更多的商品或劳动才能换回一定量的国外商品或劳务,正由于此,才会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由此出现外贸状况的“改善”;而在外贸状况恶化时,则意味着,只须以较少的国内商品或劳动,就能换回一定量的国外商品或外汇,由此才会促进进口和抑制出口,从而出现外贸状况的“恶化”。所以在实际中,外贸状况的变化方向,是与外贸条件的变化方向相反的。

由上可见,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总量变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这种作用在实际中同样是有条件的,其条件主要有二:一是一国的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尤其是其产品生产的主要竞争国与需求国的周期之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差异。只有这样,对外贸易才能起到上面分析的这种调节作用;如果两者间的经济周期完全或几乎一致,就不仅起不到这种作用,而且可能相反,因为这时各国之间都会积极地扩大出口而阻止进口,结果就可能出现象1929年那样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二是该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如果竞争力很强,即使其经济周期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周期一致,它也同样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减轻其经济波动的程度,从而可以向其它国家转嫁部分经济危机。如在高涨阶段,当出现世界性资源供应紧张时,它可以更强的竞争力,夺取其它国家急需的资源来满足其的需求;而在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则可通过挤占其它国家的市场份额来减轻自己国家过剩的程度,从而达到调节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自然,在同步性的世界经济中,弱国也并非完全没有自卫能力,它也可通过各种保护性措施如关税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的经济。但是,正如弱国无外交一样,在世界性的经济竞争中,弱国总是处于不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