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贸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关键词】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初步的探讨。
1.高职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自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后,大批合资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外贸企业剧增,浙江省尤其明显,需要大批高素质外贸人才队伍的支持,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国贸专业相关人员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随着2004年7月1日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允许自然人从事外贸经营活动,外贸门槛大幅降低,浙江众多民营企业拥有进出口权,使浙江现有的外贸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外贸业务需求,同时,使得外贸行业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见》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我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在理论教学方面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验课程的时间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3.1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
3.1.1 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3.1.2 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
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2 借鉴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随着实训中心的进一步完善,我院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即也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3.3 “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3.3.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了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下一篇:国际贸易中的“食物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