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活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2006~2008年的数据的基期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包括出口在内的7个自变量均显著,而且进口、出口与TFP关系的显著性水平明显高于2005~2008年的回归估计。
2.基期模型2005~2008年的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回归结果的比较,发现2005~2008年的结果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通过回归得到的方程为:
TFPit=0.995+0.031ln(IMit)-0.011ln(EXit)-0.0221ln(FDIit)-0.444ln(KRit)-0.317ln(Lit)-0.007ln(R&Dit)+0.764ln(GDPit)+?茁*t 其中 ?茁*1= -0.110, ?茁*2= -0.129, ?茁*3= 0.080, ?茁*4= 0.159。
实证结果显示进口变量的系数为正,而出口和FDI两个变量的系数为负,表明进口促进了TFP 增长,在TFP增长中占有3.1%的贡献率;但出口并不像Andrew等学者提出的那样对TFP增长有促进作用,相反与TFP呈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可能是由于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不能够产生相对完全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不能有效地激发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FDI弱化了TFP的增长,FDI的对数增加一个单位,会引起TFP下降2.2%个单位,这说明现阶段对本国的FDI已经超越金成晓等提出的倒U型临界点,更多的FDI流入反而损害了技术溢出的效果。另外ln (Lit)的回归系数是负值,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各省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投入影响较小;资本投入对各省的TFP也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表明目前我国资本投入的质量低、数量少,抑制生产率的提高;各省的生产总值与TF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TFP越高。研发对TFP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二者关系较微弱,可能是由于本国的研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不足,对技术水平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也可能是由于人才流动等原因造成严重的研发溢出效应。
(二)滞后一期模型与基本模型的比较
根据Andrew等提出的国际贸易行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滞后模型采用了比TFP滞后一期的进口、出口和FDI数据。滞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进口、出口、FDI与TFP的相关性都被弱化了,不仅三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变小,t检验也没有基期模型显著。说明贸易活动对TFP的基期影响比滞后一期影响显著,因而通过调整贸易结构、提高进出口和外资引进的质量,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TFP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基期模型4个阶段的实证研究,以及基期和滞后一期两个模型的比较,发现进口活动与TFP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出口和FDI则与TFP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国际贸易活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重要的关系。下面,就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三方面建议:
第一,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改变长期以来的“三高一低”贸易模式。在出口方面,应有节制地缩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国际市场需要潮流来反馈本国自主创新的投入需求;在进口方面,要优化进口关税、配额等管制政策,对于不同的产品应当区别对待,对于奢侈品、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商品、国际市场上已过专利期的落后技术等,应提高管制力度、限制进口。
第二,外资引进应由“量”向“质”转变,由境外投机者向战略投资者转变。重点转向境外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研发部门迁移到中国,特别是对于那些与中国有着长期合作意向的战略投资者,更应该积极地与他们达成合作意向,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
第三,针对国内经济活动,应该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研发投入机制,使得各地区研发投入发挥效用最大化;部分地区还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减少人才流失、降低研发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何元庆.对外开放与TFP 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04).
[2] 金成晓、王猛.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内与行业间技术溢出——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检验[J].南方经济,2009,(01).
[3] 刘舜佳.国际贸易、FDI 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基于1952~2006年面板数据的DEA和协整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
[4]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 经济研究,2006,(02).
[5] 李杏、M.W.Luke Chan.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基于面板因果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02).
[6] 马胜伟、何元贵.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03).
[7] 许礼生、高凌云.进口贸易、竞争效应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企业经济,2010,(03).
[8] Fu, Exports. Technical Progres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for China[J]. Applied Economic, 2005,(07).
[9] Harmse, C.C.A.Abuka. The links between Trade Polic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South Africa's Manufacturing Sector[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