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实践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适应性实证分析

  从表l中我们看到:在1999年~2000年间,人民币相对美元略有贬值,对于此类的商品贸易顺差额没有扩大反而减少,由1999年的顺差412603万美元,变为2000年的逆差119567万美元。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看,此间的出口弹性与进口弹性之和表现为大于1,汇率的贬值应引起贸易收支状况的改善,这里表现出了实际情况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背离。从2000年~2001年的贸易收支状况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小幅升值,这时此类商品的贸易收支状况出现了进一步的恶化,由2000年的逆差119567万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逆差741775万美元。这里的表现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推导结论完全一致,此间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1.437大于1,所以汇率升值导致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在随后的2001年~2002年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的稳定,我们看到此类商品的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程度有所减轻,贸易赤字增量由2000年~2001年的622208万美元降到2001年~2002年的215875万美元,此类商品的贸易赤字加剧的趋势大为缓解。对于1999年~2000年间的异常情况,可以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较好的解释: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在1999年我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使我国的货币对美元虽只是小幅度贬值,但对周边国家的货币却大幅升值,所以从理论上看,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本币升值引起贸易收支的恶化是理所当然。至于在2001年~2002年,汇率没有改变,而贸易收支的恶化情况有所解缓,则是因为离金融危机爆发也已有3年,周边国家货币已经由危机时的过度贬值出现了回升,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这时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而对于周边国家货币则已经是在贬值。参照这一期间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2001—2002),如果去掉一个特殊的项(电视出口的需求弹性为一26.242),则在此期间的此类商品的出口需求弹性为1.251,由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知,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会有利于平衡贸易的逆差,本币升值会加剧贸易逆差,这与上述的汇率变化与贸易额变化的描述基本吻合,所以运用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对这几年此类商品贸易差额变化情况的解释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注意到,从2002年起,此类商品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出现了负值。在200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稳定,如上所述,在周边国家经济复苏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在回调,这意味着我国的货币对周边国家的货币在贬值。在进出口需求弹性为负值(远小于1)的情况下,由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知,此时,货币贬值就意味着贸易收支状况的将恶化,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们看到:在2002年一2003年,本已在上一年度里得到有效遏制的贸易赤字在此期间又有了进~步的恶化。贸易赤字的增量由2001年~2002年的215875万美元又增加到2002年~2003年的1933935万美元。从2003年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扬,人民币开始升值,而且升值的变化趋势是在逐年增大。由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可推之,在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小于1时,汇率的提高,将会带来此类商品进出口贸易的顺差。2003年~2006年,这四年的贸易收支额证实了这一点。人民币出现了小幅度的升值后,此类商品的贸易额在2003年是逆差2891585万美元,到了2004年就实现了贸易顺差2757117万美元,而且在此后的两年里贸易顺差额的变化趋势是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逐年大幅度的上涨,在2006年实现贸易顺差82350l1万美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2002年以前的几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了基本的稳定,我们发现在名义上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状况的影响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推导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如果考虑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仍能很好的解释我国贸易收支变动的现实。2002年以后的几年里,贸易收支的变化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推导结论完全一致。所以,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基本上可以刻画出汇率变化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状况的影响。

  (四)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实践探索

  从表2中,我们发现我国进出口弹性的数值在不同的年份里表现出不同的数值。其原因为:在同一需求曲线上,不同线段处所对应的需求弹性值不同。由于供给曲线被视为水平,具有无限供给弹性,所以成本函数和汇率水平共同决定着价格水平,在成本函数不变的前提下,汇率的变动决定着价格的变动,进而共同决定着所求需求弹性对应的起始点,及对应的需求曲线段位置,决定着经济中进出口需求的不同需求弹性,所以进出口需求弹性与汇率及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进而,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与初始汇率及相应的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

  进出口需求弹性数值是年度间的变量,汇率的值为进出口需求弹性的起始年度的平均汇率,汇率变动指标为后一年度与前一年度间的汇率差额,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加入WTO后,进出口需求弹性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此设定一个虚拟变量以反映此变化。为了便于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假设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与各变量的关系式为:yt=31o+31。Xt+312Z。+13,h+31一+£”其中:Y表示第t期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x表示第t期的汇率改变量,Z表示第t期时的起始汇率,h表示虚拟变量,加入WTO前为0,加入WTO后为1,Y表示第卜1期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随机扰动项。这里为了消除变量的自相关性和其它遗漏因素对于回归分析的不利影响,将上一期的进出口弹性之和作为回归方程的一个自变量,对2000年~2006年的数据,运用最/b-乘法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方程式如下:

  y,=-9461.845_0.126x+1.14z。-4.708h一0.227y一1拟合优度R2=0.993,方程系数对应的t检验值依次为一0.6,一2.716,0.61,一9.86,一2.297.显然汇率(zt)与进出口需求弹性和的线性关系不能通过显着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在此处汇率与弹性相比太大,并且变化也不显着所致。下面将这一因素排除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得如下方程:

  yF1.844—0.1Olxt一4.742ht一0.227y l方程的拟合优度为R=0.991,方程系数对应的t检验值依次为6.777,一6.296,一12.07,一2.768。前面三个都可以通过5%水平上的显着性检验,最后一个也可以通过10%水平上的显着性检验,方程很好地拟合了需求弹性与汇率变化间的变化规律。

  下面我们利用这一关系式来说明其在汇率调控中的设想。以2007年为例。

  我们知道2006年的进出口弹性之和为一0.332,根据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知,此时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国际贸易收支的改善,因此2007年的汇率走势应该是升值,但是最高的升值幅度该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上面的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此时,y一0.332,虚拟变量h|=1,为了使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至于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则要保证此时升值不至于使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下式成立:

  y=1.844—0.101x一4.742-0.227×(一0.332)≤1

  解之得:X1≥一37.851

  也就是说,在2007年度中年均汇率升值要控制在37.851元/百美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不至于超过1,第一类商品的国际贸易收支才不至于恶化。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汇率调控的方向得出明确的结论,而且利用由它推导给出的方程式,还可以对汇率的调控幅度做到心中有数。毫无疑问,如果能够采纳此方法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将不会再是僵化、被动的“稳定”,而是建立以贸易收支需求客观基础上的积极、主动的调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