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危机时代振兴我国物流产业微观路径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三、后危机时代物流产业与贸易关系分析

    金融危机三阶段理论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危机爆发期、危机深化期和危机恢复期。如果2008年8月之前是国际金融危机第一阶段的话,那么,G8峰会和“金砖四国”首脑峰会似乎向世人释放了另一个信息:国际金融危机可能正在告别全球流动性恐慌的第二阶段,现在应尽早考虑“后危机时代”(从现在开始属于走出危机的第三阶段)世界经济该如何跨越失衡发展的模式,走上富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物流与贸易的关系在金融危机三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减少,国际贸易额下降,外贸货物吞吐量也急剧下降。2009年底二季度,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 7亿吨,同比增长2. 6%,增幅比一季度明显提高。受外贸矿石、原油以及内贸煤炭、矿建材料等运输拉动,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逐月回升,已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其中内贸吞吐量增速显着高于外贸。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分析,2009年第二季度规模以上港口煤炭及制品吞吐量为6. 1亿吨,同比下降6. 6%,但降幅比一季度减少6. 6个百分点。受国内外煤炭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4-6月份煤炭外贸进港吞吐量分别增长2. 2倍、2. 8倍和4. 2倍。完成原油吞吐量1. 6亿吨,同比增长6. 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8. 5个百分点。进入4月份以后,随着国内炼厂开工率的增加,原油外贸进口数量急剧增长,4-6月份的外贸进口吞吐量均超过1 600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完成铁矿石吞吐量5. 0亿吨,同比增长14.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 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进港吞吐量连续4个月出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使铁矿石进口现货价低于长协价,加之投资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建筑钢材需求快速回暖,上半年的外贸进港量已接近2006年全年水平。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 597万吨,同比下降11.0%,降幅比一季度减少1. 3个百分点,在经历2月份的低点后,出现降幅收窄的企稳迹象。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后于5月份重新恢复增长。受外需影响,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延续了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负增长,但降幅呈现波动减小趋势。

    从以上数据分析仍然可以得出,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在金融危机的各个阶段仍具有平稳性特征走势和因果关系,但不同的是,在危机爆发期、危机深化期贸易额的下降会带动物流需求的下降,但在危机恢复期,物流对贸易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开始显现。经济增长依赖于净出口、消费和投资,在金融危机后政府出台的产业振兴政策中,物流产业的振兴作为第十个产业出现,由此也说明,振兴物流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后危机时代振兴物流产业的微观路径

    通过对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调查和数据收集,分析金融危机对物流产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在物流业发展整体趋缓的形势下,寻找保证物流产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管理组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等。在这些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提出了振兴物流业的微观路径:

    1.构建物流运作系统平台,提高物流资源使用效率

    2009年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社会物流总额继续增加,预计达117. 2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增加值将达到2万亿元。物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建立物流运作系统平台(如图1所示),以满足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嵌人物流信用评估系统和预警机制,减少风险,促进产业调整;整合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物流主体与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主体运营效率;应对重大事件的频繁发生,建立物流产业应急系统;针对金融危机导致物流产业资金链断裂的现状,物流金融的作用日趋重要;发展逆向物流使物流产业走绿色物流之路,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

    在物流运作系统平台中嵌人物流信用评估系统,以增加企业之间信用,减少物流交易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加快流通速度,并在产业重组的过程中,起到促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的作用。在物流运作系统平台中嵌人物流信用评估系统,可以使物流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和物流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更加直接,过滤掉不符合信用标准的物流企业,使风险的防范在最初阶段就得到了加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