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贸易转型时期彩电产业的发展与出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新产品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文章在分析我国彩电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通过适合的途径引导中国彩电产业尽快从价格战中走出来,强化生产环节与技术研发的相关性,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渗透,从而逐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加工增值能力。
  关键词:贸易转型;彩电产业;出路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新产品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产品成熟并被广泛接受时,它就变得日益标准化,而且可以使用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从而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就会从发明新产品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然而近年来,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和管理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彩电产业也即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快速步入第四、第五阶段。
   一、我国彩电产业现状  
  我国彩电业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才真正起步,由于当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拉动了消费工业品的巨大需求和市场的急剧扩张,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局面逐步缓解。我国彩电业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占据了世界产量第一的位置,并一直稳居第一。
   二、中国彩色电视机比较优势分析  
  受数据限制,本文采用净出口比率指数(NTR)来衡量中国彩电业的比较优势。净出口比率指数NTR的计算公式为:
  NTR=(EXi-IMi)/(EXi+IMi)
  1996年起,中国彩电产业的NTR保持大于零,即呈比较优势,其中从1996年到2000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1996年的0.44上升到2000年的0.90,比较优势明显得到了加强,并一直保持接近1。按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2000年之后,我国步入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第三阶段。
   三、生产大国与出口“小国”的尴尬  
  凭借劳动力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通过加工制造环节这个切入点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与国外的产业对接,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发展中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要途径。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成长历程,也都是从加工组装起步切入全球化的生产体系,而后再逐步从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向较高层次递进的。
  然而中国彩电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却陷入价格战的“内耗”中,导致利润率严重偏低。1996年以来,大范围降价销售已达6次,使彩电价格严重扭曲:53cm彩电跌破1000元,基本无利可图;64cm跌破2000元,只能保本;只有74cm以上才有10-15%的毛利率。企业竞相压价,出口利润微薄,占用的资金又较多,企业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我国彩电出口量一直不多。1998年,我国彩电净出口408万台,出口金额4.92亿美元,只占我国总产量的11.7%,约占全球彩电贸易量的4.5%,与彩电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我国彩电企业的R&D投入普遍不足,占销售额的比例大多不到1%,技术创新、新品开发能力薄弱;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虽已在建立,但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开发人员配备不足;技术开发多在外观、式样和外围电路的二次开发上,涉及核心技术的专利一项也没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形成,这与价格战导致的利润率偏低不无关系。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会导致更大的恶性循环——重复建设导致供过于求;关键技术未能掌握使企业只能以降价促销进入市场竞争;企业疲于应付,使研究开发滞后,误导了市场发展的方向;效益下降使其发展后劲不足。
  学界认为,导致彩电出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而国际竞争力低;二是不少国家为保护本地市场,采用立案反倾销方法为我国彩电出口设立多种壁垒,如欧盟从1995年起对我国出口的彩电一律征收25.6%的反倾销税,1998年又加大到44.6%,基本上堵住了我国彩电的对欧洲出口;三是我国彩电业尚未形成跨国集团,也无国际知名品牌;四是企业分类和产品分类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不利于彩电出口;五是出口的政策环境,包括金融、税收、出口制度等有待改善,整机出口与彩管配额的政策不匹配;六是出口秩序混乱。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