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印贸易竞争中求合作之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璐 时间:2013-02-14
摘要:近年来,中印经贸问题被广泛探讨。国内外学者大多用“龙象之争”来形容包括贸易关系在内的两国关系。然而,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印度时表明,中印两国应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强调“龙象共荣”。中印两个大国在快速发展中竞争虽不可避免,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取广泛的贸易合作更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印贸易关系当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探寻中印两国扩大贸易合作的道路。
  关键词:中印;贸易关系;竞争;合作
  
  中印两国有许多相似的国情:同处亚洲、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都经历过殖民统治;同样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都跻身为全球经济大国。相似的历史与现状不可避免地导致两国被广泛对比。从贸易关系上看,目前,国内外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与印度贸易规模的不断膨胀,必然加剧双方对于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从而导致双方在对外贸易上的持续竞争状态。此外,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市场的萎缩,中印两国在出口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然而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领一个由400名企业家组成的商界代表团访问印度,他指出双方经贸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展,双边贸易额10年里增长近20倍。双方还在联合公报中确立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两国庞大的市场与产业间的互补性等促成了两国贸易合作的广阔空间。然而,随着两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提高,两国贸易上的竞争性无可避免。可见,中印两国之间应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发展两国贸易关系面临什么样的积极与消极因素?怎样避免消极因素促进两国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目标的实现?对此,本文将给予探索解析。
  一、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趋势向好
  1990年中印贸易总规模仅为2.64亿美元,2000年迅速增加到29.14亿美元,10年期间增长了10倍,其年均增长速度达25.5%,远远高于中国同期对外贸易15.5%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印度同期对外贸易8.9%的年均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17亿美元(见图1)。
  (二)潜力较大
  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拥有11亿人口,中国拥有13亿人口,合计占全球总人口的1/3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1980-2004年,中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2%;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年均GDP增长率达到6.5%;近年来更是达到7%-8%(见表1)。因而,中印两国贸易合作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三)产业互补
  中印两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格局,优势产业的不同促成了较大的互补性。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指数)分析方法,本文先对中印农产品、制造品、燃料及矿产品和服务产品竞争力做分别考察(见表2)。
  一般而言,RCA值大于1,表示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通过对比表2中中印两国产品RCA指数可以发现,在农产品、燃料及矿产品和其他服务产品(包含医疗、金融、软件、教育等)领域,印度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的比较优势较弱;而在运输和旅游等服务产品领域,中国较印度更具有竞争力。可见,中印两国产业互补性领域十分广泛。
  二、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结构重叠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相近的发展阶段,同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具有优势。两国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或需求档次相似。因此,中印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重叠,如矿产品、塑料产品、钢铁产品、服装和鞋类等,中印双方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贸易前景有限。
  (二)贸易壁垒
  尽管印度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其开放性仍显不足,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较多,对中印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影响。2007年OECD的一篇分析报告指出,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对进口货物和服务的保护程度大大高于其他三国。而且,印度一直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对中国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