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为避免序列自相关性的影响,在模型估算中对对数数据进行了一阶差分,在以下表格中为简洁起见,PC即表示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对数值一阶差分后的指标,其他指标类似。经检验,模型采用随机效应,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下显著,括号中数值为t值。
对比两个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到,各变量系数相对稳定且差异不大,说明模型结构较为稳定。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反映在PC和RCA的系数上,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以及进口RCA指数对中国制造品出口存在显著的正的影响,也就是中间品进口的增加和进口RCA指数上升都将显著的促进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增加。中间品进口增加1%,中国制造品出口将增加0.35%,而进口RCA指数上升1%,中国制造品出口将增加0.11%。这一结果足以证明,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所扮演的加工装配地的角色导致了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大量增加。中国的GDP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加权GDP同样对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产生正的影响且非常显著,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国的GDP,每变动1%,都会带来中国制造品出口大于1%的变动,说明外需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品的出口存在显著的负的影响,即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中国制造品出口的下降,结果符合预期。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巨大,且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的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主要扮演着加工装配地的角色,即从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将最终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的对外出口中其实包含了大量别国成分,并未完全得到对外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崔玮,(2009)“产品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分工地位研究”,《生产力研究》第21期
[2]田文,(2005)“产品内贸易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5 期
[3]Henryk Kierzkowski,Lurong Chen (2010), Outsourcing and Trade Imbalances: The U.S. -China Case,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Volume 15, Issue 1, pages 56-70, February 2010
[4]Sven. W. Arndt(2007), MNCs, FDI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Francis Ng, Alexander Yeats(1999), Production Sharing in East Asia: Who Does What for Whom and Wh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