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环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保舜仙 时间:2010-08-16
摘要  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重要性,联系实际工作,探讨新时期为幼儿提供创造环境的途径。

    关键词  优质教育  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是高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科技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想在世界高科技的挑战中崛起,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领先,就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特别是人的创造力的培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要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并非朝夕之事。因此,我们的学前教育就承担着启蒙的作用,是人才培养基础的基础。

    很多人都认为3~6岁的孩子会做什么,和创造怎么挂上钩?其实,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据研究结果表明,2岁幼儿的脑体积为成人的四分之三,到4岁时,已与成人的脑接近了。可见,这些孩子并不像大人想象得那么简单,也有一些人也承认幼儿很棒,可一提到创造就望而生畏,连众多成年人都不敢过问的事,孩子能行吗?“行。”创造学专家奥斯本说“人人都有创造力”。请看下面几个例子:有人把铅笔和橡皮粘在一起,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有人把打火机和验钞机连在一起,发明了带验钞功能的打火机;有人在鞋子底安装上轮子,发明了旱冰鞋,等等。故发明创造并非那么神秘、高不可攀,事实证明:我们身边时时有发明、时时有创造。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创造的环境。而创设这样的环境,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让孩子敢想

    幼儿教育属于特殊教育,由于幼儿年龄偏小,过大的压力往往会影响其身心健康。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古人云“多思多思,多多思,思中智来。”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幼儿是天生的创造者,作为父母,你是否已注意到,孩子顽皮、贪玩,他似乎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一个小洞,一块石头,一盏灯,一把勺子,他们都可能看上很长时间。而你可能会去阻止他,可是,有时正因为这样,你会失去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良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自叹不如这些孩子。有一次,吃过中午饭,我牵着两岁的儿子去上街,当走到公园门口时,儿子突然问我:“妈妈,哪里来的白孔雀?”我看了半天也没看见,对他说:“哪里有?没有,快走,天要下雨了!”我一直不知儿子说的孔雀指何物。事隔不久,晚饭后,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去逛街,儿子又问同一问题,我和丈夫找了好久,才发现原来儿子指的孔雀是弯脖子的街灯。我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了,因为孩子在看和想的过程中,往往会编故事、儿歌等等,而我差点剥夺了孩子创造的权力。

    另有一次是下雪天,我背着孩子从外婆家回去,走到秀山旁,突然听见儿子说:“妈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在这里了!”我吃惊不已,因为我们从未给儿子讲过这些,他看见这里为春节而设的景致竟有感而发,而且准确之至。

    由此可见,让孩子大胆去想,这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都大有益处。

    二、让孩子敢做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太多的禁令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在玩的时候,幼儿一般比较愉快,此时他的思维也会特别敏捷。可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按常规玩法去左右孩子的行动,我认为这样做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也限制了他的思维,换个玩法,让他们自己玩,效果会大不一样。

    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次,我带孩子去大型玩具室玩,玩了一会,我听到大声的争吵声,很生气,便过去问是怎么回事,一个孩子理直气壮地对我说:“老师,刚才我给她(李艳)洗头时不小心洗发水流进她眼睛了,她就把我的盆踢翻,水全没了。”我听了弄不懂是怎么回事,这玩具室里根本没有盆,哪里来的水。但她告诉我:“老师,你看看,我的皮鞋全湿了。”我忙拿纸去帮她擦,这下孩子全笑了。原来鞋子根本没湿,孩子是在大胆创设一个理发室,所有的情节都是他们想象出来的。我“受骗了”,罚他们帮我理发,这下我才明白,他们把摇马当椅子,保龄球为梳子,小船为吹风机等等。几个理发师开始工作,一切是那么井井有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由幼儿自由组合,其中有了角色分配、结构游戏等,这种创造性游戏的开展不仅使幼儿的双手灵活起来,而且观察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训练。

    有一个与之相反的例子:有一位上美术的老师,她让孩子自由作画,她说这是她具有创造性的设计,要求只有一个,画中必须有太阳。有位孩子画了一幅春游图,可当一切画好后,孩子发现,什么都画了,就是少了太阳,于是他在画的左上角画了一个黑色的太阳。当老师来收作业时,批评了这个孩子:“太阳的光哪里有黑色?太离谱了!”还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说他是个“白痴”。当这位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件事,我很好奇,私下去看了那个孩子的画,我问他:“你为什么要用黑颜色?”孩子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他以为又要挨教训了,他小声说:“因为那天我戴着墨镜。”天哪,当我看画时,上面的孩子并没戴眼镜,可孩子告诉我:“画上的孩子是别的小朋友,不是我。”我惊叹不已,三、四岁的小孩竟有如此的想象力。试想,我们哪一位成年人会在油画上画黑色的太阳?可正因他与众不同,有不寻常的想象力、敢为常人所不为,竟被视为“白痴”。由此我想到很多发明创造不正是这样的“白痴”所为吗?

    三、让孩子敢说

    孩子的嘴是闲不住的。当今基础要求教师引导孩子去寻找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获取知识。首先要启发学生会问,然后才是启发他们去找答案。正如外国一个家所言: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

    我们的孩子总喜欢不停地问这问那,甚至问出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我带小班时,有一次一位幼儿跑来问我:“Miss Bao(我教他们,孩子们这样叫我),我可以和你结婚吗?”我非常吃惊,我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和老师结婚呢?”他告诉我说:“我妈妈说的,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结了婚,就可以天天在一起,小宏想和Miss Bao天天在一起,小宏要和Miss Bao结婚!”这下我明白了,我说:“小宏,我们是好朋友,不结婚也可以天天在一起,你愿意天天和我做朋友吗?”“愿意。”

    新《纲要》第三部分第九条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现实中,有部分教师却常常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反对者、禁止者。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在重重禁令下,孩子渐渐养成不敢开口的习惯,这对其语言和思维的都极其不利。有经验的老师可不是这样。有一位老师上课时,她抬了一盆花给幼儿欣赏,忽然有个幼儿问:“老师,花为什么会开?”老师没正面回答,而是把问题反馈给幼儿,这下课堂活了起来,有的说:“花儿的衣服很漂亮,它要让小朋友们看见。”有的说:“花儿和我是朋友,我来了,花开了。”有的说:“花儿想妈妈了,她出来看看妈妈回来了没有。”还有的说:“花儿睡醒了。”由此一来,孩子们活跃了起来,各种具有象征性的答案从他们的小嘴里说了出来。在这样自由自在的讨论中,幼儿大胆想象,开动脑筋,无疑对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四、让孩子敢动

    呆板的、一成不变的空间,或是危险的空间,无疑是对幼儿创造力的扼杀,教师应该给幼儿一个敢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不安全因素,它可以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这样的空间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室内环境

    教室的空间是很难改变,大小是变不了的,什么形状也变不了,可室内环境却又不能不变。我们幼儿园里每年换一次教室,小班进入中班,就搬到中班教室,中班进入大班就搬到大班教室,如此循环。另外,每个学期开学前的预备周,教师就要重新装饰教室,这样一来,一年幼儿至少会有两次全新的感觉,当然这还不够,我们的教师还得利用生物角、识字角、英语角等使教室内环境变化无穷。不这样做也行,教师还可以利用桌子的摆放,例如:方形变圆形,或让幼儿动起来,即动静结合等方式使有限的空间变化无穷,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智力。

    我上英语课时,刚上课时孩子是坐着,上了一会儿,孩子都站了起来,再过一会,孩子全都离开了座位,在那里手舞足蹈。有一次,被值周老师看见就问:“你们班没上课吗?怎么乱成这样?”但当他停足观看片刻后就笑着走开了。我想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度过幸福的幼年时代。

    (二)室外环境

    相对教室环境而言,室外环境可算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室外环境指的是教室以外的一切空间。正因为室内环境极其有限,所以室外环境就显得极其可贵。幼儿应该拥有一个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室外环境。一片草地,几朵白云,一片树林,几只小鸟,无一不充满生命的灵动,孩子需要它们。

    有一次课上,我带孩子到后园的草地上去玩游戏,一个玩了几代人的极其普通的游戏──老鹰抓小鸡,竟也让孩子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玩了片刻孩子们都累了,我让他们自由活动,大多孩子都静了下来,有的坐在草地上,有的干脆躺下。“老师快跑,大恐龙来了!”一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大家都齐刷刷地把头转向这个孩子,接着又将视线拉向了天空,什么也没出现。原来这个小朋友躺着休息时,发现天上有一团云,样子像恐龙,于是发生了刚才的一幕。接着孩子们开始了关于云的辩论,无一不显示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试想,如果孩子一天面对的只是老师和四块墙壁、一块天花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何而来?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园内饲养角、菜地等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有一次,我带我班孩子去菜地,大家兴致很高,孩子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菜从哪里长出来?为什么会生虫?吃菜有什么好处?有的小朋友谈到家里的人是种田的,接着谈到粮食问题上。从活动中,孩子们学到了知识,知道了粮食从何而来,继而明白劳动的光荣和珍惜粮食等,有位哲人说过,所有的教育都是粮食教育,所有的知识都和粮食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正如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保护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上,教师和家长还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广阔的空间,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经验去探索,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从而让创造从日常生活中来,让“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园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幼儿园教师担负着给幼儿提供一个创造的环境的重任。让我们结合《纲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原则,培养出一代充满创造力的新人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