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6

  
  德育是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受教育者的思想、、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活动使主客体发生联系。在学校,活动是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
  我们过去对于校园中德育活动范畴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它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比如升国旗、听报告、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我们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德育活动不和学生的主要实践活——课堂学习相结合,就难以实实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恐怕也是我们过去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症结之一。
  一、教学活动就是德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课堂教学应定位在育人高度
   1.从育人高度看课堂教学的德育过程
  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创造性。文?同志在《素质与人的》一文中谈道:“促进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工具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独立人格意识与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他们首先都是人,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动的任由教师去捏塑的泥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主动发展,才算是抓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求足。教育人的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2.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是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可以说是成功地开发了学生资源主体的光辉典范。他从教育对象,从人的整体性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他的语文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是一个“大语文”。他站在培养21世纪人才的高度,使整个社会和课堂息息相通,他把教育学、心、信息论、控制论引进课堂,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他加强了德育、智育、的互相渗透和影响,加强各科教育之间的横向联系,贯穿在“知情行恒”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等一整套新的教育方法,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天地。而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民主和。他尊重每一个学生,他用民主的方法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可以自由来去的桥梁,在学生的心里培养了一个终生相伴的老师。他把学生看作是自己教学的助手,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意识。他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为己任,他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博大精深的知识功底影响和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学生说:“我们没有了的压力,拥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分数的命根,拥有了自信的品质和良好的能力。”
  我校师生通过几年来的“三主”教学活动,也在逐步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建构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