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错位现象及教育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一珊 时间:2010-08-17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错位现象有多方面的表现:1)知行错位;2)价值观错位;3)金钱观错位;4)荣辱观错位。要纠正大学生的道德错位现象,使其恢复到原位,应定位德育视角,并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他们,坚持知行统一。

 [关键词]当前大学生;道德错位;教育策略

 

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新人,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他们成长的这二十年,是中国建设快速,社会结构转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最为多元化的二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是这代人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市场经济就其积极面讲,它伟大的作用就是解放了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大大促进了财富的增殖;而就其消极面讲,它利用的正是人原始的利己心,是人对物质享受似乎永远不会满足的贪欲……”(邱石编:《解放文选(1978—1998)》(下册),870页,经济日报社,1998。)客观上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呈稳定、健康的态势发展的,但受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道德错位现象。

一、大学生道德错位现象分析

1、大学生道德知行的错位

道德实践是道德的最后归宿,是实现“知”与“行”统一的关键,可当前大学生知行脱节、德育实效差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今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正统的教育,他们的道德水平是高的,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他们的道德践行水平又是令人担忧的,甚至存在知行的错位。大学生“诚信缺失”、“作弊、请枪手”、“求职注水”、“课桌文化盛行”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知行是偏差的、错位的。有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一方面有70℅的学生认为应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但在择业时,前三位的考虑因素分别是“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占41℅,“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占31℅,“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占18℅,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到4℅。[1]对此大学生都觉得困惑。

   2、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属于意识的范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当前的大学生身处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事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价值追求上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主导价值与主体价值的错位,一方面表现为以个人价值、主体价值为主,以社会价值、主导价值为次,甚至会为实现个人的利益和需要而置社会于不顾;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价值本位,容易将目光定格在个人努力和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结果导致“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3、大学生金钱观的错位

商品经济的实效性原则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有利于打破传统重利轻实的观念,但也会导致为追求利益、满足物欲而重利忘义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当前的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学步、是在商品经济中长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钱、财富的重视与追求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一些大学生在对待金钱上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错位现象。据某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有12•7℅的大学生认为“金钱的多少是判断人生价值的尺度”,30•6℅的大学生认为“有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目中,金钱同人的尊严同等重要,甚至4•4℅的学生认为“为了金钱宁可失去人的尊严。”[2]

4、大学生荣辱观的错位

荣辱同善恶一样是道德的评判标准,是维系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石。古人云: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人只有知荣而为之,知辱而不为,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可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经受不住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出现了荣辱观的错位,表现为:一不以荣为荣,把热心助人、拾金不昧视为“傻冒”,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视为老土、抠门、落伍,把讲文明礼貌、向老师问好当作拍马须溜、阿谀奉承、把刻苦钻研、勤奋好学视为“没出息、没本事”,把遵纪守法视为“死脑筋、老古板”,把参加勤工俭学认为是丢人,把诚实守信说真话视为不识时务;二是不以耻为耻,对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大学生亦步亦趋,把离群索居、不与人交往视为有个性,把不修边幅、着装怪异当作潇洒,把游戏高手、黑客当崇拜对象,把考试作弊不以为然,把互发“不良短信”当成乐趣,把迷恋网络游戏当特长,三是以耻为荣,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有的学生失去了判断力,随波逐流,不分黑白,甚至荣辱颠倒,以耻为荣。有的家庭富裕学生以奢侈消费为荣,有的学生经常违纪而侥幸未被发现成了大家的“偶像”,有的学生大兴吃请之风,老乡聚会动辄几百元、上千元,被认为是豪爽、善于交往,有的学生则把拉关系、走后门视为社会交往能力强。

二、大学生道德错位归因分析

   1、社会主流文化的弱化削弱了德育的功效

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我们习惯将支流文化称亚文化。不容置疑,当前以强调“集体、奉献、公正”等为主旨的主流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亚文化的异质性得到加强:一是强调自我价值,认为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讨价还价,奉献加索取是符合道德的;二是强调个人需要,认为公私兼顾、利己不损人是合理的;三是重利轻义,把利益放在突出地位,在人际交往中讲究平等互惠;主流文化被弱化和异质文化的强化会削弱德育的实效。

2、社会进程中的消极因素抵消了高校内部的正规化。

 改革开放和市场的发展使社会各领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也不乏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1)社会就业门路窄,在人才聘任与使用上又常有腐败现象,很多场合都是无公正可言,这些都让大学生觉得学习好不如出身好、关系好,由此对前途失去信心,学习也没动力、缺乏兴趣;2)互联网建构出的新的社会形态对于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政府对此监管整治不力,致使其消极内容长期流毒社会,还有的社会媒体对“大款”们豪华的高消费生活进行有意无意的渲染,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化的趋利价值观,崇拜物质享受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灵魂,诸如此类的社会消极因素,如同空气一样对大学生形成包围之势,大学生遭受周围而不能解脱,学校的正规化教育难以招架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三、大学生道德错位的教育策略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中之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当代大学生能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我们应对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错位现象进行针对性的修复。

1、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金钱、价值、功利问题。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反对重利轻义,反对见利忘义。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兼顾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鼓励当代大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谋求正当的个人利益,认识自己对社会道德建设负有的重要责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问题、功利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功利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知行统一,引导大学生为实践崇高、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艰苦锻炼。

我们对大学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将自己的价值观、荣辱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付诸于一定的行动,为实践崇高、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努力,例如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以“文明修身,立志成才”为主题教育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净化大学生心灵,从而努力把对“八荣八耻”的思想认知转化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

3、定位德育视角,因势利导,强心固本。

一方面从角度对德育工作进行理性把握,哲学把握的是事物本质的把握,只有理性把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大多数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本身的问题。”[3]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面对传统的、现时的多种德育理论和方法,面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观念冲突,大学德育越发需要进行哲学思考,进一步澄清德育本质、目的和意义,对德育内容、方法、目标进行哲学定位,用理性思考代替功利和浮躁的作风,用哲学解放教师的想象力,追溯德育问题的根源。“不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另一方面是紧密结合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关键问题,及时做出道德价值判断。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秩序已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适感,大学生更是如此。高校德育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澄清诸如唯物质需要的“实惠论”,科技直接物化论,人的本性自私论,以智代德论等问题,及时做出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强化和巩固已形成的正确道德认识,促使道德内化顺利完成,形成优良品质。同时结合大学生特点,讲究德育方法。大学生在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方面远强于中小学生,因此大学生德育越发不能跟着感觉走,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发展主体意识,积极进行道德体验,参与道德判断和选择,自觉实现道德内化。  

 

[1]田绪永•透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2]朱美燕•当代青年矛盾统一的文化人格[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3][4]朱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