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师的悟性与个性
【摘要】当代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悟性与个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的悟性,一是求新,二是求实,三是求博。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的个性,一是求活,二是求真,三是求美。
【关键词】教师;悟性;个性
【Abstract】The present age Chinese teacher should reinforce oneself comprehension and individuality. Teacher comprehensio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 once is that the demand is new, two is to be realistic, three are that the demand is well-read. Aspect discusses the teacher individuality, one is to seek work, two is that the demand is real from three, three are to ask US for help.
【Key words】Teacher; Comprehension; Individuality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教学改革的经验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面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有诸多的困惑与不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缺乏特色,教师缺乏风格,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缺乏个性。
要改变这一现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既要依赖于环境的整体改善,又要依赖于语文教材的化及语文教学本身的自我改进。同时,语文教师自身的“长善救失”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悟性与个性的探索,从培养教学悟性与个性中开拓一条自新自进之路。
多年来,长期封闭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师唯上唯名唯命的思维定势,定于一尊,奉命从事。“带着镣铐跳舞”,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因此,提倡语文教师应有“悟性”,以此冲破思想桎梏,实在是当务之急。提高教师的悟性至少应从三方面入手:
1 求新——要破除封闭性,树立教育观
首先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在于“积能”和育人。从语文的性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过去那种仅仅把语文教学定位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漪说:“抽调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会失去光泽,步入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怪圈,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又背离了语文课的宗旨,步入另一个误区。”可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教学中不可荒废其一。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学要发挥全面育人的重要功能,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纳入教学的目标,并加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更新。人类教学手段的发展已进入综合性、开放性阶段。如果仍停留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低层次,势必造成教学的高耗低效。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三种: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化教具。它们各有其功能和局限,三者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替代,更不能互相排斥。在教学中,应尽快转变观念,将三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长处,从而获得最佳的综合效应。一方面,教师要把普通教具从“冷宫”中请出来,如照片挂图、实物模型等,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尽早掌握投影、录音录像、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使其为教学做好服务。
2 求实——摒弃虚幻浮躁的风气,深入语文教学的本质
在改革的大气候下,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急功近利、装饰华丽但实质空洞无物的所谓改革经验也像蓐草与荆棘一样搀杂其中,甚至出现了教改经验、教改课题“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奇怪现象。许多公开课是靠“花拳绣腿”装点门面,初看热热闹闹,细想却是“空中楼阁”。这种虚假的繁荣危害是极大的。无疑,教学必须讲求实效,凡成功的教学经验,无不渗透着一个“实”字。
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一,要了解理科的一些基本知识。二,要了解新兴的社会方面的知识。三,要了解并掌握理论的基本知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话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
但是语文教师光有悟性之外,教师的个性也不可忽视。可以说,悟性与个性是教师完善自身素质、实行优化教学的两翼,不可或缺。作为语文教师,即使年龄相同,学历相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能、经历、特长也总是千差万别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则是喜欢整齐划一。各式各样实用主义教学主张的提出和利用行政手段的强行推广,大大限制了语文教师特长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自己的教学个性,然后才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在这方面,教师首先应追求三点:
3.1 求活——打破僵死的教学模式,还语文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
吕叔湘先生说:“在各种教学法之上,有一个总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活’。”这句话揭示了课堂教学“求活”的重要性。“活”具体体现在:①教学设计的“活”。要使语言“活”起来,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教学设计或因为太过模式化,或因为搀杂了过多的无效环节,或因为脱离学生的现有水平,常常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怨声载道,而实际收效甚微。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特别强调课堂设计的“活”,其教学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从训练学生的能力着想,注重实用,讲究实际,取消了一切无效的教学活动,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倾向。因此,他的课体现出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只有做到导入“活”,解疑“活”,授法“活”,练习“活”,以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敢于打破常规,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②教学语言的“活”。要使语言“活”起来,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是必不可少的。有经验的教师,其语言必定是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形绘色的描摹;要么是鞭辟入理的揭示;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
3.2 求真——语文教学要诉真情,写真意,发挥塑造学生人格的功用。
3.2.1 是教学情感的“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用心品味文章情感,接受课文的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统一,讲课时做到储情于胸,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达到教情、学情、文情三者统一的真境界。
3.2.2 是写作内容的“真”。有人说:“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现实的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
3.3 求美——学美文,上美课,提高学生欣赏美、分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其乐融融”的审美境界,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每一个有上进心的语文教师,无不憧憬自己的语文课能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如一首动听的乐曲,使学生如醉如痴,陶醉于语文的“美”中。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导之以读而“求美”。②导之以析而“求美”。
总之,语文教师要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少一些呆板,多一分个性,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王安石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语文教师应该站到现代教育的高度,不断除去障碍自己“悟性”与“个性”培养的“浮云”。从而顺时代之需,采各家之长,走创新之路,成一家之体。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2]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上海:语文学习,2001,(7、8)
[3]籍长国.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求与动力.长春:职业技术教育.2002,(1)
[4]覃树楠.引导学生自己解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