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当今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发展的几个新动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7
【关键词】德育教育 Blending Learning理论 渗透式理论 EQ理论 AQ理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原先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有的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合理性根据。这告诉我们,人们的一些思想和行为需要新的价值规范来衡量并指导。在新的价值规范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学校德育教育如何做到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掌握当今德育教育理念发展的新动向。
1 Blending Learning德育教育理论
过去学校德育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教育理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根源。大家知道,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儒家强调与人伦的统一,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学校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就是强调“以圣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志做出”。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是关于“教”的问题,即大家所关心的是“教师的教如何影响学生的学”,“怎么样的教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技巧上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诠释。这种教育理念的好处是对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有利,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师有条不紊的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完成任务。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打好各科知识的基础。这种教育对于应试教育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过分注重“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由精神,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崇拜和迷信,学生学习缺乏批判思想和想象力,没有发散性思维,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知识应用型的人才,而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于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卷上可以得到满意的分数,可是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却无法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只能茫然以对不知所措。因此,以“教为中心的”的教育理念开始众矢之。
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其实是美国倡导的教育理念。从20世纪初开始,大思想家、教育家杜威就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20世纪中期教育家布鲁纳大力推行“发现式学习”方法,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平等讨论、自由发言的学习方法。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迅猛发展,E—Learning流行,美国提出“有围墙的学校将被没有围墙的学校所取代”思想,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确实,这种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自由发展空间,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正是我们过去所缺乏的。特别是到了21世纪,这个被广泛认同为知识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们的急需。因此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学校“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然而,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能否真正在我国这块土地上大张旗鼓地发展?是值得商榷的!要知道,暂且不论我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接受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就从实践过程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于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升学率为考核指标的我国教育现状来说,无疑是让学校、教师、家长无法容忍的。因此,Blending Learning教育理论被提了出来。
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优势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一是摆正师生位置。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地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适时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二是注重趣味教学。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精当,不可“灌输”与“注入”,以趣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运用有趣味的语言、形象的举止、新颖的活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苦学”为“乐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突出学法教学。课堂上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而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怎样会学”。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的结合,专门训练与渗透训练的结合,持续训练与效果反馈的结合。只有这样进行学法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会学”能力。
Blending Learning既能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由于它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了,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2 渗透式德育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德育教育采取的是一种直线强化的德育工作体系,从分管德育工作的书记、校长到校团委、辅导员、德育教师、班主任等,各施其责。教育方法主要采用集中统一的灌输教育方法。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必要的,它针对性强,分工明确,有利于学生遵守统一的基本道德规范、夯实道德基础。但是,这种职责分工细化的结果,也容易导致有的学科教师育人意识淡化,认为教书是已任,育人与我无关。另外,灌输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视学生内在需要与情感的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抵触和形成逆反心理,从而大大地弱化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有的学者提出了渗透式德育教育理念。所谓渗透式德育教育,就是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良好的德育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事实上,对学生真正影响大的东西,正是他们周围的环境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有结构,而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系统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系统功能。德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使学生从“他律”向“自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要达到这个转变,首先德育教育必须打破只有学校教育的局面,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积极参与进来,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条件的德育教育系统,并从这个系统出发整合德育资源,让德育工作覆盖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整体效应合力。其次必须打破只有课单打独斗进行德育教育的局面,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工作也应全面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让学校的每个员工都是道德的榜样,让每一道景观、每一个活动都是育人的资源。在教育形式上,除课堂上正面道德教育外,还要通过法纪(规章制度)规范人,典型(榜样)引路指导人,校园文化陶冶人,社会实践锻炼人,正面与负面结合教育人等等。总之,让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事事时时处处都渗透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渗透式德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道路,体现了现代教育多层次性、综合化的趋势,因而开始越来越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纳,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3 EQ、AQ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以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充分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呢?在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中,德育教育主要侧重于书本知识、德育理论的传授。因此检验学生品德如何?主要看学生德育学业的IQ(智商)指标。其实,大家都知道它是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的,因为德育学业上IQ的出众并不代表他在现实生活中卓越,会获得成功。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他在学校的德育IQ指标绝对不会低(否则他不会成为一名大学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凶残杀害四位同学毫无人性的杀人犯。于是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德育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现状。EQ(情商)AQ(逆商)教育被提了出来。
所谓EQ(情商),是对情绪的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等。如果说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那么情商则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情商高的人,说话得体,办事得当,才思敏捷,人见人爱,广受欢迎。所谓AQ(逆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AQ低的人容易陷人其中不能自拔,反复抱怨,愤愤不平,却忘记了去寻求解决办法。而AQ高的人稍事之后则会冷静下来,审时度势,理智分析和判断,从逆境中走出。这就是应对逆境的能力。逆商之所以为人推崇,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
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竞争,不仅仅是人才智商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才情商、逆商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情商、逆商的培养。
人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常常会不期而遇。性格不稳、情感、意志脆弱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即使他知道解决困难的“钥匙”在哪里,他也会产生畏难情绪,踌躇不前,错失良机,最后抱憾终身的。而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即使面对人生不幸打击,也毫不退缩,用巨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与挫折,从而创造出不凡的业绩,成就光辉的人生。这两种人的差距并不在IQ上,而在于各人的性格、情感、意志与信念方面,在于EQ和AQ上。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培养,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坚强意志的训练。这就是EQ、AQ教育理念。情商、逆商德育教育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当代德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1]《创新教育》.中央教育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1999年版.
[2]《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缪兴秀著.2000年出版第12期.
[3]《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何克抗著.《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5期.
[4]《职场生存,是靠IQ,EQ还是靠AQ?》胡慧平,enet教育网2004,9.
[5]《思想道德修养与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许汝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下一篇: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