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8

内容提要

本文从对一系列基础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以实证和归纳的方法,对语文教学的素质化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素质教育观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指出了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目录

内容提要

关键词

章节目录

第一章

1 . 1 引言

1 . 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 . 3 研究的方法

1 . 4 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第二章

2 . 1 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

2 . 2 教材的解构与建构

2 . 3 阅读课程的整体优化

2 . 4 写作课的设计与方法

2 . 5 语文教学的评估

2 . 6 课程对师生的要求

结语

结论及评价和建议

表格目录

表 1 能力培养表

表 2 期末标准表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作为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外:二者一拍即合,使潜在成为可能,于是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成为学校视野中的中心问题。

首先,澄清一个基本概念:教育。

许多家和家都曾口诛学校教育的无用,甚至认为学校教育是创造力的扼杀者;但教育首先是社会的教育,而社会总要求其成员相互一致和普遍的认同,显然,这二者都无益于创造。换言之,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当然,教育要求人性化,重视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的,即要求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存在。那么,对于一个生命存在来说,谁将对其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负首要责任呢?只能是其自己。这才是对生命个体及其权力的尊重。

面对社会化与人性化的双重变奏,教育的责任在于交给那些乐于接受的学生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方法;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并且是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下文将探讨语文学科与教学。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随着教改的深入,新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的出现与完善,成为迫切的需要。本文就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展开论述,对一年以来的语文课教学进行反思与,并希望对语文的教改深化有所裨益。

研究的方法

本文以实证的方法,对一年以来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总结。文章以对一系列概念的界定入手,通过归纳对语文教学的各方面进行了探究。

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本文研究的范围是私立院校的语文教学。

本文虽然涉及语文教学的各方面,但由于个人水平和调研时间的局限,难免挂一漏万,而且本文观点系个人观点,讹误之处,不吝垂教。

第二章

(一)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

在研究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的方式与特点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语文?而后我们才有可能探讨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之下,需要语文承担何种目的,达到何种水平,实现何种效果,应采取何种方式。

首先,什么是素质教育。当前,素质教育业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诸家之说蜂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与能力为核心目的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发现并积累知识,体验付出和收获的快乐。一言以蔽之,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什么是语文。人们对语文内涵的认识也是复杂而曲折的。或认为是语言和文字,或认为是语言与文章,或认为是语言与文学;即便是语文教学大纲,从 55 年到 95 年的八个大纲对语文性质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现在,我们更趋近于认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及其特点: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综上,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并非上述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尊重学生发展个性与权利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文这一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能力,以更好的获取、处理信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过程。这意味着语文课应该是泛文化课。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界定为: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言语表达、逻辑的与独创的思维能力;

·能对语文或特定问题、领域产生兴趣、热情,积累知识;

·有能力整理一个特定问题,具有坚忍不拔、努力工作的精神,充满自信的完成工作。

语文教学的原则体现为:

·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的技能;

·激发学生对语文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的兴趣;

·鼓励并帮助学生独立进行的调查、学习、研究。

再次需要明确的问题是,素质教育并非是对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知识的授受、记忆、辨识和再现为核心目的,以知识的考核作为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与方式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并非是要舍弃知识的讲授与积累,但这不是其核心目的和最终目标,其目的是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表 1 能力培养表

项目

描述

期望

阅读理解

清楚读到的内容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

浏览大局、关注细节,注意二者关系;

能澄清问题,做出推理。

逻辑思维

- 鉴定、评估一个问题的后果,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

发现并研究问题;

在不同的解决方案中做出决策。

创造思维

运用收集、比较、综合重新安排信息的能力,以及联想想象的能力。

从新角度出发改变原有部分,基于直觉产生新的解决办法。

表达能力

书面、口头的交流能力。

掌握基本的书写形式,写作完整、流畅,能运用修辞;

有深度或创新。

另外,素质教育中学生体验到的兴趣与快乐,并非源于教师的授课风格。素质教育中的快乐源于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广泛深入的理解而产生的求知欲;以及基于此,经过严谨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和努力最终完成学习的满足与自信。这是一种持久的内在的乐趣,而非一种短暂的猎奇式的刺激。

(二)教材的解构与建构

素质下的语文教材并非指单一的、确定的语文教材,而应涵盖一个内容广泛的教材环境,应包括:核心语文教材,即语文课本;辅助语文教材,即与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随机语文教材,即一切有助于人们提高语文能力与修养的语言资料。因此在对待教材的问题上,应明确:

•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媒体,既非教具也非教学内容;因此应打通不同层次上语文教材的隔阂,使其他语文教材为语文课本增添血肉,使其更丰富、立体、更具吸引力。

•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并非只有知识和训练体系。

•  语文教材应直接为教学服务,并为教学主体加以调节和控制,不断地适应具体情况。

•  教材中的作品,包含着道德、、、文学、、、和感情等广泛内容,运用了多种知识和技能,因而潜在着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可能。

因此,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如下观点:

•  应具有大教材观

•  对教材的关注应首先放在内容上,并对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  削弱教参的绝对权威性,鼓励教师讲授赋予个人化的观点

•  教师应运用历史、文化、人类、民俗、美学只是开拓学生的视野,采取多种方式和角度进行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对教材的处理有三种方式:

•  调整文章的顺序

•  合并不同的单元或文章

•  增减文章

须注意的是:所有的操作都以文章的内容为中心;其具体情况将在下文中一起描述。

(三)阅读课程的整体优化

阅读作为教学的大宗,其着意在精当;所谓精当,是使学生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内容,学会阅读的方法,而非简单的可视阅读为巨著之节选,流派之清单,篇章之赏析;因此,要对整体内容进行优化,则上述的教材的解构与建构就是第一步,二者互为表里。

1 .改进现有单元,增加文章的内容和挑战性

开明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有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第三册选有汉代晁错的《论贵粟书》,两篇文章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分别叙述了儒家理想中的生活和汉代农民生活的潦倒,因此有可能将文章作为一单元进行比较性学习。

2 .设计更多的资料或背景,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问题,使其认识更全面,并意识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仍为上例,晁错仅对汉代农民生活作了一番概述,解之未详;而同在《汉书食货志》中李悝在另一篇文章中对农民生活水平有详尽的记载,引入语文课堂可使学生对汉代以及晁错所论述的问题有清楚地认识。

加入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的相似作品及论述,予以比较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如巴金的《秋夜》与鲁迅的《秋夜》相互援引,有助于了解鲁迅乃至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样,加入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与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如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与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3 .专题或专论的课程,促进学习的深化

由于篇目和编排的局限,重要的作家、作品、流派总显得单薄或零散,这为专题或专论课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如二年级以《阿 Q 正传》为核心的鲁迅研究单元和以《雷雨》为核心的话剧研究单元,以及大学的诗人专论。这种方式利于内容的集中和内在的系统性,更能凸显作家及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如《大专语文》李白选诗为《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七律,而李白代表着古体诗的创作高峰,教材选录未免以偏概全;于是在教学中补充《将进酒》和《宣州谢眺楼饯校叔云》,更为妥当。

4 .挖掘文章的深度,以新的观点、角度、方法剖析文章

对于经典作品,尽管人们作了许多分析,但仍有许多分析要做。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或是使教师成为某一观念的传声筒,这需要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原则下,不断以新的文学批评方法,通过个人化的解读,剖析文章的深度。如,在《祝福》或《雷雨》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那些学生即使不阅读作品也能烂熟于心的、程式化的、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解读,代之以治学严谨的而又富于个人化的解读。往往正是在这些课上,学生了解了阅读和阅读的方法。

5 .注重与专业的联系

兴趣与知识是相互需要的,因此,语文在坚持自己的学科体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专业的需要:即侧重叙事类和抒情类作品;侧重人物、情节、环境、韵味和技法、技巧。在教授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时,我特意加讲了金圣叹《〈水浒〉读法》中提及的“正犯”和“略犯”,并以《灌蓝高手》中相同的手法加以对照,使学生了解到阅读的重要。

以上是课程整合的具体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物或问题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资料,在课堂上同学不断收集、提供更多的资料,达到对问题或人物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尤其当我们关注的中心是透过作品去了解一代名家宿儒、大师巨匠时,其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流风所至,高山仰止;则其为人的胸襟气度,德行操守必定对学生有所熏陶、震撼。于是,人文关怀与素养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内容的加深与拓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同学间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比较、综合、交流信息等活动,必然使能力得以提高。

当然,问题的设置必须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这并非仅指要照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在于要顾及到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因为人们总是更善于使用某一种思维方式。大体言之,有三种思维类型,当然这不意味着好坏之分。

•  立法型:最有效的创意思维类型,善于做没有结构或很少结构的工作。在学习中善于进行专题研究。

•  行政型:善于结构强,指示明确,界定清晰的工作。在学习中喜欢记忆。

•  司法型:善于进行比较、评价、分析。在学习中善于写书评和报告。

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充分的考虑。仍以孟子和晁错的文章为例,问题如下:

•  儒家理想中的生活如何?

•  汉初农民生活的状况如何?

•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  晁错建议的措施是什么?

•  晁错的建议会有什么结果?

•  如果你是汉天子如何进行宏观调控?

可见,其中 1 , 2 , 4 适于行政型的学生; 3 , 5 适于司法型的学生; 6 适于立法型的学生。问题的设置不仅照顾了不同类型的学生,而且理清了问题的思路;如此,才能体现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人性化和进行教育的科学化,一改应试教育的标准化大生产。

(四)写作课的设计与方法

对于职业专业来说,故事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但这绝不止于一种文从字顺的写作训练。一种表现形式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一定在于它能够表现其他艺术形式能表现的一切内容与内涵:是像《 EVA 》的深邃,《银英传》的宏大,于是,我们叹服于《戒指王》的问世在于托尔金 40 年之久对英国中世纪文学的执著研究,《哈利波特》的背后是作者有着上百年的欧洲童话传统的濡养,为人津津乐道的《大闹天宫》也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由是观之,职业专业的故事创作绝非某种弱化、稚化的写作练习,其要求绝不低于任何一种文学创作,这是中国职业的趋势与内在要求,绝非夸大其词或是喧宾夺主。

1 . 课程的界定

故事创作,是一门公共课,其核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门有着专业性质的公共课。在课程中,没有议、说明文、散文的写作练习;就叙事作品而言,也不止于现实主义。课程本身强调写作是第一次创作,不要求学生学习改编、编导,即进行再创作。

2 . 课程的要求

对写作课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阅读课的轻视。恰恰相反,写作课在逻辑关系上是建筑在阅读课基础之上的,而阅读课就是在为写作课顺利展开而张本。写作课只有在学生业已经过了严谨灵活、广泛深入地阅读学习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在低水平上徘徊,达到质的飞跃。当然,这就在更高的层次上对阅读课提出了要求。

3 . 课程的内容与架构

作为职业专业的故事创作,在内容上其侧重的作品应包括:神话、寓言、史诗、童话、探险、幻想、科幻、神怪以及优秀的动漫作品。涉及这些作品还不够,因为写作代表着一种综合水平,所以写作课也必须成为一门综合课,其内容应涵盖:文论、史论、专题、作品阅读、写作、以及表演等;但作为整体的写作课并非是将上述内容依次分配,以不同的时间量形成阶段性或单元式的教学,而是希望上述内容以文本或专题为中心形成默契与耦合。当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时,在写作上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刻画得细致乃至传神的前提在于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除此以外,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必定有其心理方面的因素,这意味着学生还要有敏感的感受力。于是侧重感知训练的表演课开始了。这要求学生们体验自己,观察别人在不同的感知刺激下唤起的记忆,引起的情绪起伏和肢体的变化与行动,并表演、再现这一过程。感知与移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理解的深化和描摹。此外,理性与逻辑对人物的刻画也很重要,因为人物一旦创作出来就必须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不再完全受作者的控制。于是以人物为核心,不同的内容有机的组合起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坚信:人物的刻画乃至写作的提高是不可能通过条块分割的课程实现的。

由于内容的要求,课程在架构上形成了四个首尾连接、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和一个尾声。每个循环都在关注叙事作品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第一个循环要求完成故事的架构;第二个循环侧重情节和环境的丰富;第三个循环致力于结构的精炼;第四个循环关注人物刻画的丰满;尾声着手立意的深刻与开阔。课程在阅读、思考、创作三者不断的往复中相得益彰,最终提高学生的水平。

(五)语文教学的评估

由于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一改标准化的模式;因此,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评估具有如下特点:

•  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核心,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能否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的问题

•  更加公平,力争照顾到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

•  题目灵活,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如对语文常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三段式的掌握,采取了一种灵活的方式:

假设论题正确,然后用这个命题解决类比问题

山羊是机器人

小鸡对孵出就象山羊对

A 出生 B 农场 C 建造 D 工厂

又如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要考查学生能否浏览文章的大局,关注细节,并认真思考。在本次一年级期末中,没有分层或归纳中心似的题目;而是选取一篇短小的悬念侦探文章,要求学生回答:警长为什么拘留了罗杰斯?

再如对写作能力的考查。以新生入学考试为例,作文题目包括:《魔法师日记》、《宙斯神殿》、《蚯蚓先生》等,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

语文评估中还有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如二年级的期末考试,要求学生阅读翦伯赞的散文《内蒙访古》,然后以之为资料完成一篇议论文,论述汉代边塞及民族关系。以汉初面临的边患入手,论述汉政府对边塞战争及民族关系的政策及变化沿革;评价双方政策的得失与影响;提出解决类似问题的建议。试卷中或考据详实,或长于评价,或另抒己见;但都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整理、分析、比较、综合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考试还可以进行大胆尝试:如大专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要求学生针对鲁迅和王蒙的两篇文章的内容,以个人答辩或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进行口试。学生有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以达到多项标 准;现将其标准罗列如下:

项 目

说 明

阅 读

对文章内容是否掌握

表 达

语言流畅,观点清晰

确 定 课题

是否有较具体的课题

资源的深度

是否运用了复杂的资料

资源多样性

是否有详实、多样的论据

资源合用性

是否有效地筛选合适的资料

行动 方向

结果不能只是报道、复制已有信息

提 问

问题是否有利于对认识的深化

用心的程度

是否认真、努力

逻辑 方法

是否按照从事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步骤;思维是否合乎逻辑

小组的配合

是否协调、照顾小组、组员的活动、讨论

表 2 期末考试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考试中强调了成员的非智力因素以及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评估是以灵活的方式考查学生能力的测试。

(六)课程对师生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至今,素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这意味着不断的变革和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教师必须有能力忍受这种不确定性。另外,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行为习惯,改变这种习惯有可能导致功能性失调。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心理素质。

其次,因为有不确定性,所以要求教师有教研能力,能发现症结所在,在纷繁中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既能坚持明确的行动方向又能及时适度地调整。

再次,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其中后者应包括:

· 信息交换 通过讲述使人得到信息。

· 鼓励个体,示范并培训他们。

· 与产生问题的学生交谈协商并指导。

· 按一定的方案但又有一定的决策权去收集组织内容。

· 根据准则,检查评价,推测后果,选择新方法。

· 在现有条件下,设法满足特殊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因此,素质教育不具有无限适用性,即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并适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其有学习习惯,能进入学生角色,最终能提高能力。

综上可见,素质教育下师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教师将内容个人化,批判对

待,强调其价值性;课堂上,以过程和作品为主,教师以提示者、编辑、教练、仲裁、同事的角色出现,时间取决于作品、任务自身的特点;学生作为探究者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成为学生与事件、问题、思想交锋的工具;这也昭示着教师被再一次作为精神向导,不同的是,这不再是道德规范而是职业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实现自我的道路。

总之,素质教育对师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不仅要求知识,更要求能力;师生都应该成为有能力学习,会学习,并且正在学习的人。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但是我们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重视对学生的提问。九年灌输式的课堂教育,使学生深信老师会马上公布正确答案的;于是,学生不会去思考,甚至不会思考:这样的课堂上很难形成交互式的学习。此时,要求教师不断的提示,鼓励,不惜以冷场来等待学生的回答。

加强对课堂的管理。由于学生自制力的有限,还须加强管理,以使学生能区别灵活与随便,力求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素质教育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师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有较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意味着教学管理的灵活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如学生的评价,教师间的评价,自我评价。

由于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身的个性与特长,因此实施动态管理是必要的。依据学生不同层次的水平组成不同班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层次、目的与方式的教育服务。当然另一方面,不同的班级,即不同的能力或是能力的不同水平,并不意味着优劣之别。

以上,只是泛泛而言,纯系个人观点,不胜浅薄,敬请见谅。

参考

语文教学概论 王松泉 王相文 韩雪屏 1999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丰富教学模式 (美)兰祖利 里 斯 200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