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舒萍萍 时间:2010-08-15

       【摘要】感恩是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由衷地表示感激,是人性的流露。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椐报道:兰州女子杨丽娟自16岁始,一相情愿地疯狂追逐男明星已13年。此期间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不找工作不谈恋爱,一心痴迷于刘德华,因而陷入走火入魔难以自制的非理智状态。女儿在追星上的偏执、自私和不可救药让她父亲彻底绝望了。已心力交瘁、穷困潦倒的他,也没有能力再帮她二见“偶像”,只能以一死来解脱。这一切包括其父之亡,都是由于杨丽娟失去理智地狂热追星所造成。父亲自杀后,杨丽娟竟然冷漠地不予理睬,弃尸于港而偕母回甘。如何对得起父亲对她的爱以及对她追星的无条件支持?为人子者如此不孝和冷血,怎脱得了“无耻”之谓?
  一、“感恩”由来                 
  感恩节源自美国。据说,感恩节的设立,最早是用来感谢北美印地安人的。感恩,在西方应该算是有比较长的了。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 “感恩”的解释:“对别人所施的恩惠表示感激。”人们是因为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恩惠而由衷表示感激,是出自对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的感激之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发行动。它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绝非“感恩戴德”的臣民心理,因为从人格上来说,感恩者和被感恩者是平等的,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援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天生就是和贪婪,吝啬,冷漠对立。
  “别让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中国设立自己的感恩节。 “感恩教育”应势而生。这也许算是一个尝试,也使人们对年轻一代“多点人情味”有了些许希望。这不仅仅要求社会的警惕,也警告包括父母们在内的一群人,别再对孩子们的道德滑坡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关系到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二、学生缺少感恩心的现状
  作为一名职高的教师,,我敬业爱生,每逢农历“三月三”,都会自掏腰包给我班学生煮鸡蛋,但学生中总会有“这蛋不是土鸡蛋,不好吃”的说法;“中秋节”到了,给学生精心挑选的月饼,也有同学说:“这月饼不合我的口味”;我班一男生,由于自幼家境困难,父母被迫双双外出打工,无法照看他,16年后,父母接他到城里上学,在他父亲出差,母亲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人照看时,他竟然离家出走20多天,目的是为了报复父母当初没有照看小时侯的他,他现在就是要让父母难受等。像顶撞老师,学生不服家长的管教,要离家出走……这些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现在的职高,类似情况媒体上常有报道。
  身边所见让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于是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洗一次碗,体会一下做家务的辛苦,也让学生了解家长们的感受。当即就有一部分学生不以为然,更不屑去做这样的事。第二天,只有小部分家长觉得这样的作业很有必要,他们难得看到孩子们主动要求劳动,并对他们的劳动加以了肯定。这样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也没有达到我之前想要的基本教育目的。虽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保留,可在他们的回答和对完成这一任务表现中也不难看出某些事实:他们觉得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
  三、学生缺少感恩心的原因
  首先,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而父母如果以民主、理性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从小孩生下来一直到十二三岁,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如今,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得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加之,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
  其次,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再次,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道德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
     此外,孩子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接触到的诸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事实,如果没有得到纠正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对此种现象的认可性,以为原本就该如此。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着负面影响。
  四、学生缺少感恩心的拯救措施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一)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爱孩子,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让孩子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
  我在家访、电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了家长,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最不愿与自己倾诉时甚感失落。并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也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活动,更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如,在家里安排孩子一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辛苦等。爱的规矩,是需要从小训练的,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人为他服务,都是理所当然的。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二)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班主任,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这并不表示班主任在生活中担当“保姆”角色。班主任要学会“偷懒”,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学生完成得出色时,班主任要及时鼓励,予以肯定。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从中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老师的苦心。
        2.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爱的传递永远不可能靠说教来实现,榜样的表率作用是最奏效的。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急于让孩子感恩而进行严格要求,急于将责任的担子压在孩子身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
        3.举行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意识的宣传。(1)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2)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班级卫生委员雷康晚自习后,默默无闻为班级关门窗,从无失责,确保班级教室里的财务安全;班里的盛灿炜同学长期负责了教室里黑板的保洁工作,确保老师上课舒心等等。对类似这样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
  (3)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
  (4)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
  (5)回报父母养育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6)对同学对他人,可以开展 “同学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可以从“难忘师恩”作文比赛、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同时,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在班团活动课、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发道德的自觉,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养成;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与感恩教育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或中外名人名言,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以朗诵比赛,以写感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恩的情结,积极营造出“感恩”的教育氛围,以氛围来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着“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苦口婆心教导、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友善”,引导学生在相互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感激,学会回报,学会做人。
  另外,传统评价体系也做出适应性调整,在评比优秀的时候,那些虽然学习不优秀,但对父母很有孝心,喜欢帮助同学的学生,也应肯定其闪光的一面。学校在评优时就设立一些肯定品德优秀的奖项,如爱校之星、奉献之星、团结之星、勤俭之星等等。
  (三)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第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
        第二,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发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中好的一面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五、结语
  我们社会、家庭、学校要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把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
       [1]李玲.感动,班主任之友[J].2006,(2).
       [2]林云霞.系列活动促感恩,班主任之友[J].2007,(2).
       [3]笨子.孝道漫谈,班主任之友[J]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