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民族教育;追赶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
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回顾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模式,即新时期民族地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大力提高民族教育的总体水平,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原则,以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大计方针已经确定,接下来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贯彻与落实的问题。我们认为,认真分析我国民族教育传统的追赶发展战略及其特征,全面理解我国民族教育在新形势与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并有效地提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落实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的大政方针,加快民族教育发展,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民族教育传统的追赶式发展战略及其主要特征
由于、历史、社会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相对滞后,因此在新成立以后,为了缩小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一直采取的是“模仿或照搬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或称之为“追赶汉族”的传统追赶战略。与此相适应,我国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的是“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政策,力求民族地区教育追赶内地发达地区的教育,并以此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教育平等的重要标志,以此作为缩小甚至消除民族教育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的主要途径。这样就形成了追赶汉族的民族教育发展模式,即“模仿或照搬汉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从民族传统教育向教育转型。1949年,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社会由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逐步实现了对的国有化政策。而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则更是从奴隶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有的还是从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费孝通先生称其为我国社会“三级两跳”中的第一跳。所以,同样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但全国各民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各民族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在教育方面,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与本民族文化相一致的传统教育,如藏族的寺院教育、回族的经堂教育、彝族的毕摩传承教育等。民族传统教育往往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在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就反映了本民族的特色。追赶战略的目标就是使少数民族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的、奴隶的、甚至于原始的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以现代学校教育取代传统的民族教育。通过广设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急需人才,实现民族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第二,实现民族教育追赶战略的途径主要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学校化运动。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面一直就有意识地向西部民族地区有所倾斜。在教育方面,为了缩小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了特殊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广大民族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的现代学校,民族现代教育发展很快,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先进地区之间存在的教育上的差距。学校化运动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现代科学内容进入课程、各级各类民族人才的培养。民族地区的学校化运动是中国民族社会由传统社会向新型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领域的一种追赶式发展模式,一方面,它完成了民族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基础,促进了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民族地区提出跨越式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学校化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数量轻视质量、重视共性轻视个性、重视科学轻视文化等发展偏差,导致民族地区的学校缺失了民族特色和民族地区的特色,表现出了照抄照搬的特点。
第三,民族教育对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趋同化倾向。民族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与内地学校有十分相似的地方,甚至有照抄照搬的倾向。民族教育在培养人才上除了培养民族干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之外,在培养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方面,均有趋同汉族地区或内地之势,对民族地区的需要与民族的特点考虑较少,致使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民族地区有较明显的不适应性。
第四,民族教育的发展注重外部的政策支持与人、财、物的援助,轻视了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与自主发展。为了消除民族教育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从政策、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教育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上的差距。但是,民族教育的大量“输血”如果不能再生民族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民族教育的生命力还是弱小的。“造血”功能的提升必须依赖于民族地区自主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依赖于民族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传统的民族教育追赶战略在民族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民族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为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适应了当时的民族社会经济对教育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地以追赶汉族或内地发达地区为目标,不顾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不顾时代背景的复杂变化,在汉族或内地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民族地区的追赶战略最终会越追差距就会越大。况且,在新的形势与背景下,这种追赶战略已经与民族地区教育所处的地位及所要发挥的作用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了,如果再以这种追赶思想为指导,去面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仅不能实现民族地区与内地或汉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会使民族教育因缺乏特色而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探寻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新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少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民族教育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发展上要有加速度,是民族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在发展上要有新思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不仅把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政策、经费、援助等方面均要优先于内地教育,而且把民族教育的发展定位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建设”事业上,发展速度要快于民族教育以前的发展速度,以保证通过跨越式发展促使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民族教育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民族教育置于新世纪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工作方针将民族教育置于新世纪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位置,并在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与必然选择。十六大报告指出,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艰巨的任务。首先,我们要采取特殊措施,解决民族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些特殊的困难与问题,如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非均衡发展现象突出;民族地区应试教育的倾向还十分严重;民族教育中的办学主体比较单一;民族教育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相互脱节;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经济基础对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还形成了民族地区较强的依赖心理;民族教育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还有明显的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造成民族教育改革与全国教育改革步子的不一致甚至脱节;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使民族教育的各项指标包括民族教育的数量目标、结构目标和质量目标来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跨越式发展,而对民族教育而言,就更应在特殊的政策保障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在民族地区将显得更加的复杂,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民族教育事业将面对更为特殊的变革。变革中的均衡发展、公平与效益问题、数量与质量问题、体制与结构问题等,都将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三)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为西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和科教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形态多样,在为东部地区的发展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牺牲。现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来了,但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因为通过大的项目、工程,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搞上去,甚至可以追赶内地发达地区,但是科技教育水平呢?它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吗?民族成员的素质能在短期内得以普遍提高吗?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教育是基本建设,需要花大力气及早抓起。而民族教育在发展上底子薄、起点低、影响因素复杂、难度大、发展速度慢,明显与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不一致。可见,教育这一“基本建设”项目搞不上去,西部大开发就失去了人力资源的保障,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软件”基础。因此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把民族教育作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给予特殊的政策与扶持,而且,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的“基本建设”事业来抓,和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样,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要有大动作、大工程、大项目,以尽快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四)民族跨越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教育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从中小学抓起,要从民族义务教育抓起,全面贯彻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继续健康发展。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民族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超常规发展,民族教育的发展还要打破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速度,考虑发展民族教育的紧迫性。
(五)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民族文化面向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民族文化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之中,民族文化并不会被简单的替代,而外来文化却会被民族文化所整合,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化的民族化过程,也有学者称之为文化的本土化过程。”民族文化面对全球化的积极应对主要表现在:第一,民族文化的维系,即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发展家更应积极主动地推进本国文化建设。民族文化更应以民族平等为基础,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充分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进而提高民族“文化自觉”的水平。第二,民族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的发展必须借助文化传承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多种多样,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民族教育了。民族教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传承文化,而且二者互为目的与手段,在培养人才中传承文化,在传承文化中培养人才。教育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作为教育内容代代相传,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民族文化主体的培植。即对民族成员的文化价值、文化自觉进行系统专门的影响,使民族成员成为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选择中的成功者。由此可见,民族教育不仅面临着传统的追赶汉族的目标与任务,而且还承受着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只有通过跨越式发展,才能适应双重的发展需要。
三、少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及相关政策
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优先发展,二是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的重点,优先发展。在政策上主要包括:1.在民族地区设立国家级和地方级教育优先发展区,对优先发展区的教育事业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与支持,使其成为民族教育发展的“窗口”。2.加大对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的扶持力度,从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中央财政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等专款中,倾斜向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投入,并利用国债和其它专项经费设立“西部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基金”,以专门支持进入优先发展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3.重点建设西部民族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现西部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工程”、“民族地区中小学示范工程”、“民族优先发展区重点扶持的校园网建设工程”等,使民族教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教育质量。4.在国家“21世纪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百万中小学校长培养计划”、“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等基础上,以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为示范点,以点带面,以面连片,实施民族教育的“双语本土师资培训计划”,加大对民族优先发展区的教师培训力度,形成一支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5.双语教学与多元文化课程改革工程。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双语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实验探索民、汉、外“三语”教学和其它“双语教学模式”,并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编译出版民族地区双语教材的支持力度。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民族地区要主积极主动地实行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尤其是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教育内容。6.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教育优先发展区的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带动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人才计划的实施。除了加强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等西部名校的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国家还要超常规办好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等民族地区的重点大学及民族学院,在“211工程”建设、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重点向民族地区的重点大学倾斜。7.扩大内地西藏班、内地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新疆班的规模,实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内地留学与国外留学相结合的制度,并以内地留学为主,扩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的相互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内地对民族地区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口支持,鼓励内地人才到西部民族地区创业。8.尽快出台《民族教育法》、《民族教育工作条例》、《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实施计划》等法律与条例,保障民族教育优先发展、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
(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及相关政策
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任务一方面是对现有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是对未来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者都离不开民族教育这一“基本建设”。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1.充分、正确认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现状与问题,人才资源不足与西部大开发的矛盾。2.采取特殊政策,稳定民族地区现有人才,用好现有人才,为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各种条件;3.通过全国教育力量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紧缺的人才,并鼓励民族地区人才内地留学深造与国外流学深造,使他们成为民族地区的高精尖人才。4.采取积极态度与优惠政策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并为他们投身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5,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制定人才智力引进的特殊政策,引导内地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6.调整民族教育的结构,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技术骨干。7.走民族教育与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民族教育特色化发展及其相关政策
在我国,民族教育被普遍地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民族特殊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学校化运动尽管为民族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对民族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却有一定的冲击。正因为这样,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民族教育开始由宏观的、外在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发展转向具体的、内部的双语教学、多文化课程的特色化发展阶段。
民族教育的特色化探索就是把民族教育自身作为培养民族地区各级各类人才的母体,发挥它的“造血”功能,实现民族地区的发展重心从“物”到“人”的转变,实施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优先的新战略,优先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在知识发展方面的差距和人类发展方面的差距,通过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成员的素质,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走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在走民族教育的特色化之路方面可采取如下特殊政策:1.消除民族成员在知识发展方面的贫困,并把这一任务作为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民族教育应优先扩大全体人民获取知识、吸收知识、交流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用和传播知识资产与信息的能力,大幅度增加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把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优先发展区教育实行全额免费,对成人文盲和成人初等教育补习一律免费,强化少数民族人口的直接教育投资。为消除民族成员知识贫困问题,民族地区教育就要认真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突出“两基”重中之重地位,加快推进“两基”进程,力争实现“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两基”的民族地区,要把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普及水平。未实现“两基”的民族地区,首先要加快普及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为实施“两基”创造条件,要把未实现“两基”目标的民族地区优先列入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区和“十五”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针对民族教育相对于内地教育的特殊性,民族教育的发展要继续探索双语教学与多元文化课程改革之路,使民族教育的发展扎根与民族社会和土壤。民族教育应借助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借助于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全方位培养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人才。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族教育要完善办学体制,修通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架设“立交桥”,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既有民族传统教育,又有民族现代教育,使民族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人才发展的水平。3.以《民族教育法》来保障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特色和现代特色。截止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已经颁布了五部法律,这些法律当中除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和《教师法》之外,《职业技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均是专门领域的法律。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专门领域和特殊领域,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着专门的发展政策,所有这些都为《民族教育法》的颁布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所依据的法律除了教育领域的法律之外,还主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当于民族自治地区的《宪法》,它和国家《宪法》一起成为民族地区的根本大法。但《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教育的规定仍然是不具体的,也是不能具体的,因为它不是专门领域的法律,而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又迫切需要民族教育的专门法律的颁布与执行,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要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方针。我国民族地区类型多样,民族类型多样,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与文化传统均有较大的差异,民族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走“一步棋”,不能成“一个样”。民族教育的发展不能靠移植发达省市的教育模式来解决,也不能完全按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运作,更不能坚持现行的“追赶汉族”的发展模式,只能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出发,从民族的特殊性出发,既要坚持“三个面向”,着眼于未来发展,更要立足现实,以遵循,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为指导,以形成各类教育紧密衔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多功能的适应性强、特色突出的民族教育体系,并把它纳入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
[1]新华社记者尹鸿祝,张景勇,中国教育报社记者时晓玲,夏越。加快民族教育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N].中国教育报,2002—07—27.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D].中国教育报,2002—08—20.
[3]胡鞍钢,温军。会优先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新的追赶战略[J].民族研究,2001,(3).
[4]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4).
[5]王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J].民族研究,2002,(6).
[6]陈至立。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民族教育工作新局面——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中国民族教育,2002,(4).
[7]邢永富。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学习邓小平“教育是基本建设”思想[J].教育研究,2002,(8).
[8]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民族研究,2001,(1).
[9]王鉴。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5).
[10]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
上一篇:善用教材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
下一篇: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