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可测性信息素养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前 言当飞速的航母以惊人的速度驶向信息时代时,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世界得以竞争和生存的战略高地。在各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有远见的大国们纷纷将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作为延续本国优势国力,增强自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处在第三次发展机遇中的,也毫无例外的进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学制改革之中。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独立设立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责无旁贷的应该负担起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责任,本文便针对信息技术的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途径,培养信息素养的方法进行的研讨。 |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队人类日常生活和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学生要了解的是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机械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会应用信息技术去改善学习,不会主动的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那么,我们的信息是“死的信息”,是不是信息的“信息”。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众里寻她千百度,途径其实就在我们常说起可是未曾仔细思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中。下面我们就来思考一下这样的过程及其结果:
一:信息素养与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范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我们开始初步的探索之路时,首先关心的是信息素养和探究式学习两者的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先让我们开启探索的钥匙。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一)信息技术素养的含义所谓信息技术素养是指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素养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处理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内涵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 “探究”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相对与接收式学习方式而言的,它是指教师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思维获取新知识的方式。 探究式学习有四点特征:特征一 | 主要任务 | 探究式学习 | 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接受式学习 | 获取知识了解情况 | ||
特征二 | 学习主题 | 探究式学习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假设的过程为主题 |
接受式学习 | 系统学习知识体系 | ||
特征三 | 学习地位 | 探究式学习 | 强调学生的可选择性和信息交互性 |
接受式学习 | 强调学生学习的可指导性和可控性 | ||
特征四 | 关注重点 | 探究式学习 | 对探究过程的关注 |
接受式学习 |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
意识层次的结合 |
学生操作层次的结合 |
教师指导后进行的结合 |
刻意进行的两者的思维训练 |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也需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学生对动植物、岩石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它们的特征;对温度、距离、时间进行测量并仔细记录数据;对化学反应和月相进行观测并绘制图表说明它们的变化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二)结合中的评价途径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解释须同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科学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总之,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两种情况的结果都能产生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者要充分考虑到结合方式的角度问题,用最契合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三:测试过程与运用前景 (一)评价解释中任务驱动的安排评价解释,并且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是科学探究有别于其他探究形式及其解释的一个特征。评价解释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信息技术教育中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核查不同的解释就要学生参与讨论,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学生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一特征的一个根本要素是保证学生在他自己的结论与适合他们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学生的解释最后应与当前广泛为人们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一致。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二)结合方式的运用前景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结合与渗透的新的科学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所了解,并初步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痒 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化。 资料:1.《电化教育》第19期 《探究主义与形式》2.《教育设计》邬美娜 第四版3.《中国中小学电教纵横》4.《教育概论》叶谰 5.《中国基础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上一篇: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关于教学方式的两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