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体育实践的三个层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7
【内容提要】通过有关高校研究的查阅和分析,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实践提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在宏观思路上要立足转变观念,在中观策略上明确基本要求,在微观操作上要抓住课堂阵地等三个层面的观点,以期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和。
【摘  要  题】学校体育
【关  键  词】高校体育/宏观思路/中观策略/微观操作
   二十一世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全面发展的时期,其特点是:科技进步迅速,社会分工精细,产业结构优化,信息传递快捷。《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纪要中说:“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践高校体育。笔者认为,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勇气,从高校体育的三个层面去实践去研究。
    1 第一层面:宏观思路——立足转变观念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决定教育的质量。树立新的体育观念,可以推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体育评价机制的改革。
  1.1 确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逐渐增多,人们对生活的意识由工作第一,转变为工作、余暇生活并立。认识到享受运动文化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体育运动不仅是人生某一阶段的生活内容,是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努力中,持之以恒以至终身从事的运动。
  1.2 明确新的体育教育目标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有新的观念;二是有创新精神;三是善于开拓进取;四是有团队精神,这是高校体育必须承担的目标。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
  1.3 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要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各自的教授和学习而开展的活动方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会引起教学过程效果的相应变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和关键,完善体育教学效果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美国体育教育家穆斯卡·莫斯顿(Musks  Mosston)在其专著《体育教学》一书中在了当时较流行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的体育教学新模式。近年,我国学者借鉴国外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提出互惠式教学的新方式,其内涵为:按照人的学习,遵循教育学相关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提供了可能,为学生社会交往提供机会,这种互助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体育教学的技术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互惠互利的两人或多人小组,使两人在技术技能、学习能力、体育情感等方面能互相帮助,互相提供反馈,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2 第二层面:中观策略——明确基本要求
  21世纪,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将是高校体育的共同目的,其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2.1 整体健康的要求
  整体健康(Wellness)是指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即以主动、负责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科学家制作了一个大学生整体健康示意图,阐述了一种包括身体的、情绪的、心灵的、社会的、智力的、环境的各方面的组成部分,并与所处的文化氛围保持一致的健康结构图(见下图1)。
  附图
  图1 整体健康构成
  高校体育必须将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品质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才是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2.2 综合素质的要求
  如何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是高校体育走向未来的象征。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五方面强化高校体育的内涵(见图2)。
  附图
  图2 大学生在校体育的基本内涵
    3 第三层面:微观操作——抓住课堂阵地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了,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高校体育宏观、中观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3.1 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内容狭窄、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内容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因此,要实现宏观思路和中观策略,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3.1.1 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数,都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知是激发行的动机,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具体的说,就是要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运动保健、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育养生、体育疗法、体育观赏,这些理论知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内容。
  3.1.2 必修内容
  在安排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时,应该选择使大学为终身受益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它应以个体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如:健身跑、武术(拳、剑术、太极拳)、健美操、体操(单双杠、垫上运动)、游泳(既健身又提高生存能力)、简易健身器的锻炼方法。
  3.1.3 选修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选修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运动项目,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使其成为自己的运动专长,以满足今后参加健身活动,竞赛活动和社交活动的需要。选修内容应以各种球类项目为主,教学不必过于教条,学生只要了解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之后,就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竞赛中去,通过竞赛达到不断提高和完善的目的。
  3.1.4 休闲和娱乐性体育内容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应适当增加一些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的内容,努力为学生拓宽锻炼途径,丰富社会知识,增强对大的适应力。如:组织学生参加郊游、登山、海滨浴、自行车越野、各种棋类、体育舞蹈等活动。
  3.2 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其划一性、被动性、机械性的教学状况,朝着兴趣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方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可以逐步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3.2.1 激励教学
  为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的动机。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应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提倡激励教学方法。如目标激励法、特长激励法、平等激励法、竞赛激励法等。
  3.2.2 主动教学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智力发达的群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那种教条和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猎奇心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这个教育过程。
  3.2.3 差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而实施的有区别对待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对学生全面负责,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素质,实行差异分班,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是搞好差异教学的必要条件。
  3.2.4 高质轻负教学
  高质轻负是指在体育过程中,以保证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和心理的负荷调节到适宜程度的运动方式。其运动负荷心率一般控制在130-150次/min,而强度一般为极限强度的60%。美国学者实验表明:小量多次的活动有可观的累积效应。它能使人获得足以健身的运动量,收到“零存整取”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效应较剧烈运动毫不逊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高质轻负的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运动量过大而产生的厌烦、畏惧、压抑的情绪,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3.3 改革考核评价
  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仍以分数作为衡量定性的标准,它削弱了“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的具体实施。笔者认为,作为体育评价体系的体育考核,如果能将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的、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产生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健康奠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而且也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教改的进程。
  3.3.1 高校体育考核的框架
  体育考核评价应考虑到健康的各个方面,才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生理健康的评价方面,对于部分先天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和运动能力强,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从他们的进步幅度来评价体育成绩。
  在生理健康的评价方面,对于部分先天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和运动能力强,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从他们的进步幅度来评价体育成绩。
  在心理健康评价方面,应将学生在运动中是否获得成功与愉快的情感体验,课外社会体育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考评,使大学生通过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运动在浓厚的运动氛围中,心理上产生感受体验,使精神得到升华。
  在能力适应性方面的评价,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各方潜能通过体育运动是否得到挖掘,应成为高校体育考核的一个方面。
  3.3.2 高校体育评价的手段与方法
  以下框架是专家们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的。  
项目   成绩比例%     内容提示
参与频率  30    记载学生体育的出勤情况
项目成绩  30    学生可选自己的强项进行测验
体育能力  20    包括体育的组织能力,竞技能力,协作能力等
体育文化  10    包括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项知识等
健康状况  10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分解决

  
【】
  [1] 贡和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J].人民教育,2001,(2).
  [2] 钟振新.试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J].西安体院学报,2003,(2).
  [3] 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1).
  [4] 智翔.关于大学生对体育考核方式的认知及态度调查[J].南京体育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