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
摘要:综合化的设计是适应设计潮流的必然趋势,设计教学的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化 设计教育
近20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急剧发展变迁,工业设计的内涵、对象及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对设计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局面,世界各国设计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设计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设计仍是一门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尽管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但工业设计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备。如何使我们的人材培养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以应付进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我国设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世纪之交,国内不少设计院系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改革中,都体现出了一种共识,即必须将工业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走向综合既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
一、综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设计发展的进程经历了从综合——分化——再综合的三个阶段。在手工艺设计阶段,设计者常常是设计、生产乃至销售三位一体,并且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因而产生了许多设计巨匠,工业革命后的劳动分工使设计师成了相对独立的职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又再度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正如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所指出的,20世纪50年代是生产的年代,60年代是研发的年代,7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年代,80年代是的年代,而90年代则是综合的年代。
工业设计的综合性趋势是全方位的。首先,工业设计的内涵决定了自身的综合性。工业设计涉及到相当广泛的学科领域,有社会的、也有文化的和技术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设计的文化背景有相当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还必须把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由于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AID-CAE-CAM的技术平台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了设计技术走向综合,并使工业设计本身日益高科技化。
第二,工业设计学科有了更加广泛的外延,随着人类由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范畴大大扩展了,由先前主要服务于工业扩大到社会各界,由产品设计等硬件设计扩展到了企业策划等软件设计。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新媒体设计、界面设计成为工业设计的新领域。
第三,设计管理的兴起要求设计师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必须有与各方面专家进行交流、协作的技巧和知识背景,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设计能在企业中发挥更重要、更全面的作用。
第四,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对工业设计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
正是意识到了在今天多样化的环境之中,不可能仅凭某一个专业领域来满足社会需求,不少设计公司采取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策略,将所有设计领域融会贯通以应付当代面临的各种问题,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设计服务。无论是日本的GK设计公司还是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都十分强调传统上各自独立的学科相互渗透,以创造最具综合性的成果。今天,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个的产品,正成为工业设计的主要目标。这种动向显然对设计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正如设计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设计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及建筑教育。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是包豪斯,但其工艺美术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很明显,推崇师傅带徒弟,从干中学。学生(徒弟?)在车间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体系化,出现了将原本有机联系的整体割裂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和课程的趋势,并越来越细化。20世纪50年代全盘学习苏联,建立了以专业为基础的教学体制,专业划分过细,专业之间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一点在工科院校表现尤盛。不少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沿袭了工科专业教学的所谓体系教育,为了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略了设计学科综合性的特色。典型的设计教育模式是所谓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在这三大块中又划分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设置会有所改变,但每门课之间仍是相互独立的。从每门课自身的角度来看,自成体系当然便于课程的完整性。但这种完整性又是以割裂设计学科的有机综合性为代价的。如果工业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我们教学体制不仅将它切成了片,还切成了丝,然后靠学生再将其还原成有机整体,而这是极为困难的。在工业设计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某些学生几乎每门课都是优秀的,但却做不出好的设计来。这就是缺乏综合性设计训练带来的后果。今天的设计创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的。
一些工科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师分别来自类和工程类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设置了若干艺术类与工程类的课程。由于课程间缺乏衔接,教师缺乏交流,导致了一种机械性的课程相加,结果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而设计学科却无法形成。实际上,没有综合性的设计实践,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设计师的。在强调文理渗透,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依然希望仅仅增加相应的交叉性课程来达到目的是很难的,必须从教学的体制、结构改革着手,探索更加综合的教育之路,这正是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走向综合性的设计
适应设计综合性的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系列化设计课题并不是面向设计对象的课题,而是面向设计的程序及方法论的课题,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着重设计过程的连续与完整,尤其是学生所缺乏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术设计、市场推广等。这样的探索在国内已经开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的新教学计划提出了“课程环”的构想,即在二年级以后的每个学期形成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应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初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这样的体系试图把先前自成一体的课程有机地融合在数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之中,进而建立起以设计为中心的大系统。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着眼于未来的设计师设计一种教育,为学生开设了“综合学习”课,把多个设计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2001年教学计划突出了贯穿大学四年的设计主线,设计课题由浅入深,每个学期分别以设计初步、基础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开发与设计、系统设计、专题竞赛设计为核心,配合相应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并在每个学期末安排一个综合设计周,使学生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及能力有机地综合为一体。
上述设计教学的改革表明了设计教育从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的趋势。
综合化的设计教育除了教学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课题为中心的设计教育意味着教师由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指导设计课题,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设计教育的要求。工业设计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也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的综合与理解能力,并能了解和把握国际上学术发展的前沿与动向。
正如工业设计本身是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一样,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国外设计院校的一些做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1、导师制或工作室制。这种源于西方美术教学的体制在我国专业由来已久,但在设计专业,特别是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中却非常罕见。这种教学体制的优势在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的方式是以课题为中心,辅以相关的讲座。笔者学习过的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大都采用种方式。
2、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即采用此种方式。
3、开放灵活的选修或辅修制。选修制或辅修制在国外已有很长,其特点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跨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知识融合。我国不少高校已实行了学分制,但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试想学生连选专业尚不能自主,在选修课程上还会有多少灵活性和自主性?在国外,跨学科选修或者跨学科组织教学是相当普遍的。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许多设计课题的指导小组由设计、管理和工程3个学院的教授组成,课题组则由来自3个学院的学生混合而成,而课题一般是来自大公司的实际课题。这种不同学科的协作不仅使课题颇有深度,而且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培养合作精神,这对于工业设计师是极为重要的。
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是适应设计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在教育体制、师资力量及办学水平方面的局限,迈向综合化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毕竟我们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