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分析
【关键词】:石油贸易 现状
【论文摘要】:石油作为世界各国争相获取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它在多种和非经济因素影响下,价格波动相当频繁。文章分析了我国石油贸易的现状。
一、我国石油供需及贸易现状
我国是世界产油大国,石油产量已连续十四年居世界第五。2000年,原油产量为1.63亿吨,而2005年达到了1.8吨,实现了1999年以来连续六年增产;但从总量来看,中国石油产量只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例不到5%。另一方面,中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消费总量高居世界第二。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此后对外依存度飞速提高。2005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总量的8.5%,对外依存度接近50%,如此巨大的进口量对世界石油的供需状况和价格都有很大影响。同时,高油价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很大程度影响我国的经济,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将最直接最显著。因此,必须把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尽可能的安全范围之内,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健康运行。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相对比较集中,观察2001—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分布,来自中东地区的原油各年占到56.2%、49.6%、50.8%、46.8%。从加2001—2004年原油进口主要国别来看,中东地区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三国;由于我国积极开展与非洲地区能源合作,安哥拉和苏丹对我国的原油供应四年连续进入前六位,且保持上升态势,这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显著调整;与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也取得了巨大进展,2004年俄罗斯向我国出口原油首次超过1000万吨,比2003年增长超过50%。总的来说,2004年对我国出口原油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阿曼、阿哥拉、苏丹、伊朗、俄罗斯。
二、加入WTO后我国石油市场的变化
中国已经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后我国石油市场将全面融入国际石油市场体系。我国石油石化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照有关协议,国内石油市场游戏规则将发生重大改变。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入世协议资料,我国已经开始或将要履行的加入WTO多边协议的承诺主要有:在关税减让方面,从2002年1月1日起,原油进口关税税率从16元/吨降为零;汽油从9%降至5%,润滑油从9%降至6%,柴油和燃料油维持6%不变,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尿素等石化产品进口关税税率都有不同程度较低,化肥实行进口关税配额;在市场准入方面,逐步放开成品油的分销业务,2004年12月11日起,外商可以从事药品、农药、农膜和成品油零售业务,取消特许经营的任何限制,2006年12月2日起,放开化肥批发、零售业务和成品油、原油的批发业务。中国加入WTO后第一年即允许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720万吨,以后每年递增15%,10年后重新审议该增长率;非国营贸易进口成品油基础量为400万吨,每年递增15%,2004年对该增长率进行重新审议。国家于2004年l月1日已完全取消原油成品油进口配额。原油和成品油的关税减让,并没有缓解炼油厂的成本压力和降低成品油市场零售价,主要原因是国际油价的整体上涨,把关税减让的影响给掩盖了,但实质上关税减让有利于降低国内油价。取消石油进口配额,似乎并没有减缓2005年来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成品油“批零倒挂”,导致部分加油站惜售。协议中对市场开放的规定导致国外巨头大规模进入,将对中国石油企业构成较大威胁,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垄断的格局将被打破,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下降。同时对国内炼油化工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整体而言,世界石化的已日趋成熟。国内石化行业的竞争主要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竞争。近年来,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鉴于自身石化市场趋于饱和难以进一步发展,纷纷将战略目标转向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亚太地区。获得市场准入后,跨国石油公司将谋求到中国独资办厂,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以及中国内地低廉的劳动力,就地生产和销售质量高、品种全、品级优的石油石化产品,抢占中国市场。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国炼化企业,将面临市场空间逐步缩小的困境。
1.进口石油到岸价,主要由国际市场现货交易价和国际运价构成。国际市场现货交易价是在国际市场供求中形成的。我国石油进口能源日益增多,的进口需求已成为影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中国因素”。而一些国际大公司也趁我国增加进口时抬价,或过期货市场炒作,推动期货价格上涨来影响现货价格。所以,我国进口石油的数量、时机十分重要,要尽快改变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多进口、下降时反而少进口的不正常现象。国际运价波动对石油到岸价有较大影响。当前我国主要是靠国际海运进口原油,而相当部分是靠外轮船公司运输。国际海运价格波动主要也是由于供需的变动,但其中也有国外轮船公司联盟的操纵因素。
2.税率。我国加入WTO后,按照承诺,逐年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税率。在关税减让方面,从2002年1月1日起,原油进口关税税率从16元/吨降为零;汽油从9%降至5%,润油从9%降至60k,柴油和燃料油维持6W0不变,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尿素等石化产品进口关税税率都有不同程度较低,化肥实行进口关税配额。在内地与港澳签订CEPA协议后,对港澳原产地项下的商品进口已实行零关税。关税率的降低或实现零关税,对石油进口价格是有影响的。另外,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率的不同体现了政策要求,对石油价格也有调节作用。
3.汇率。汇率是原油及石油产品计价的重要依据,其变动对进口价格的涨跌有直接影响,2001年以来,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元贬值。从2002年初到2004年5月底,美元相对于欧元和日元分别贬值17%和8%,以欧元或日元计价的油价涨幅明显低于以美元计价的油价涨幅。因此,汇率的变化或稳定将对国内市场价格有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
4.市场准入。在市场准入方面,逐步放开成品油的分销业务,2004年12月2日起,外商可以从事药品、农药、农膜和成品油零售业务,取消特许经营的任何限制,2006年12月2日起,放开化肥批发、零售业务和成品油、原油的批发业务。中国加入WTO后第一年即允许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720万吨,以后每年递增15%,10年后重新审议该增长率;非国营贸易进口成品油基础量为400万吨,每年递增15%,2004年对该增长率进行重新审议。国家于2004年1月l日已完全取消原油成品油进口配额。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随着市场中参与经营的数量增多,竞争更加激烈。部分厂商的垄断利润将随之减少,而商品定价将更加体现市场供求特征。
5.体制、政策因素。在计划时代,我国石油实行内外价格割断联系,分别作价的办法,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难以传导到国内市场价格上来。因此,体制、政策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但不同商品的接轨是有差异的,而且即使接轨也并不是说没有政策、体制的影响。国内原油价格基本与国际接轨。国内石油主要由两大集团垄断经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后,两大集团自产原油也相应上调,并不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变化,因而这种定价机制,被有些学者称为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越涨越进口,价格下跌反而少进或不进口”的体制性原因。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并不直接与国际接轨。
目前,国内每月成品油价格以上月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的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等,形成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实际上,目前这种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仅仅是价格水平上的接轨,油价与三地挂钩可以缓冲单一市场价格的波动,但这种定价方式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但却晚于国际市场1个月。国内成品油虽经多次调价但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另外,国际油价也通过比价关系来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高的石油,进口后将带动国内自产石油价格的上涨,这种影响是通过比质比价的竞争来传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