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灾害问题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丁立勇 时间:2010-08-23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旱灾相当频繁,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节约用水观念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加之化、城镇化的快速,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增大,形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且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矛盾有加剧之势,我国抗旱能力不强,干旱灾害具有频发性、长期性、危害性、广泛性,目前对于干旱灾害还不能很好的防范,抗旱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治理过程中应对水资源进行分配、合理利用,从而保证我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干旱 成因 综合措施 协调关系 

  引言:我国地域辽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我国降雨存在南北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季节之间的不平衡,加之人为因素影响加剧,干旱灾害呈加剧趋势,干旱灾害造成农业绝收、工业生产停滞、生态破坏严重,严重制约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干旱灾害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治理已刻不容缓。 
一、      我国干旱灾害的成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每年我国旱灾不断,几乎年年有灾,对全国的旱灾统计情况表明,从新成立以来至2002的53年间,全国部分地区干旱情况较严重的年份有36年,出现频率接近70%,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   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二、      干旱灾害的形势分析
1、           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频繁严重的旱灾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严重影响国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干旱灾害是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干旱灾害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情况普遍,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 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 KM2。
3、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目前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4、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活性用水资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三、          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干旱损失,促进持续、健康、快速
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无非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软件建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
1、工程硬件设施
1.   1: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1.   2:兴建小型灌溉工程,缓解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2、非工程措施 
2.   1: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于高能耗低产量而用水量大的,强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水法宣传,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2: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
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有实验表明,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生态恶化的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大30~40%,充份利用土壤这座天然水库蓄养水源,同时对于退耕返草返林的农民国家应给予适当补偿。
2.3:实现各利用水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
我国用水挤中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需求关系紊乱,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系统严重损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盐碱化严重,应合理配置各种用水需求,保证人与和谐发展。
四、      正确协调几个关系
我国抗旱减灾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工作,在具体的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几个关系,保证抗旱工作的有力性、科学性,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1、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
2、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
我国在具体的抗旱规划中应适当超前,不能临渴掘井,应合理处理好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力争实现两种利性质的有机结合,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统一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从全国的整利益出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国家应在流域之间、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进行合理配置,明确水权,水资源应服从、服国于全国的抗旱大局。
总之,应对干旱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工作,范围广泛,对于抗旱工作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以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充份调动全体公民的责任心、积极性,通过水法宣传,提高全民抗旱减灾意识,为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