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外显语言的语用学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肖小敏 时间:2010-10-06

摘要:规避语言的外显性在人们日常的交际中司空见惯。本文试图探讨人们规避语言外显性的各种语用学策略,最后从语用学的角度剖析人们规避语言外显性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外显性;会话含义;预示序列;模糊限制语;礼貌原则;顺应论

Abstract: It is common that people avoid explicit languag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some pragmatic strategies used for avoidance of explicitness, and to analyze some reasons for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Key Words: explicitnes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presequences; hedges; politeness principle; adaptation theory

 

1.   引言

人们说话最简单的方式是,说话人说出一个语句并且准确地、按词语本义地意谓他所说出的东西。也就是说,说话人用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但是,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是直接地、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而是用间接的、含蓄的语言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现象就是语言使用的间接性(indirectness)或内隐性(implicitness),和语言的直接性(directness)或外显性(explicitness)是相对的。人们规避外显语言的策略和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本文拟对规避语言外显性的语用学策略做一个初步的研究,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剖析人们规避语言外显性的各种原因。

2. 规避语言外显性的语用学策略

不管是直接的(或外显的)表达方式,还是间接的(或内隐的)表达方式,其实都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语用学就是专门研究人们如何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按照语用综观说(pragmatic perspective)的观点,所有语言现象,包括语言使用,都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从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预示序列(presequence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三个角度去探讨人们是如何规避语言外显性的。

2.1 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就是平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由Grice 1967年首次提出的, 以区别于常规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申小龙(2003:177)认为,会话含义不是语义学研究的一句话的字面意义,而是语用学研究下的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他将前者称为“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后者称为“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当这两种意义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人们在会话中往往传达多于字面意义的其它言外之意,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尽量避免语言的外显性。例如(1):

A:Shall we go shopping this afternoon?

B:I have to finish my term paper.

从对话的字面意义来看,A是在向B提出建议或发出邀请,但B并没有直接采纳或拒绝。B的回答有意违反了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中的关系准则(relevance maxim),因而产生了会话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包括发话人A)就不能再按照对话的句子意义来理解B的意思,只能依靠当时的语境和说话双方共享的知识来推断出B的话语意义,即言外之意,B的回答其实是间接的否定,相当于“No, because I have to finish my term paper.”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分析, 或许B的回答可以接受。根据上下文, 我们可以推断出B这样回答的真正意图:回避使用外显的语言,从而达到间接谢绝的目的。

(省略一段)

2.2 预示序列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预示序列就是施为前语列,即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先用某些话语探听虚实,以确定是否向对方实施某一言语行为。预示序列是为了实施“请求”、“邀请”、“宣告”等“言外之力”的最典型的会话结构模式(何,1988:165),因此主要有“预示请求”(pre-requests)、“预示邀请”(pre-invitations)、“预示宣告”(pre-announcements)等几种类型。例(2):

a) Pre-request:

A: Are you going out tomorrow?

B: No. I have to finish my homework.

A: May I borrow your bike, then?

B: Sure.

 

b) Pre-invitation:

A: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B: Nothing important. Why?

A: Let’s go to visit Zhongshan Park.

 

c) Pre-announcement:

A: Do you know our boss’ decision?

B: No. Anything important?

A: He has decided to trim the workforce.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发话人使用预示序列的主要动机就是要探听有无向受话人实施“请求”、“邀请”、“宣告”等言语行为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发话人使用预示序列的目的就是要检查自己将要实施的言语行为是否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就可以在实施前加以避免(姜望琪,2003:240)。此外,如果碰上难以启齿的话,也可以借助预示序列间接地暗示对方,以避免把话直接说出来。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预示序列与间接言语行为极其相似(胡壮麟等,1988:282),都是规避语言外显性的重要手段。

2.3 模糊限制语

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日常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一方面,模糊限制语的误用很可能导致语用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另一方面,合理运用模糊限制语在许多语境中却是实施语用策略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人们经常出于礼貌而使用模糊限制语,因为它能够充当一种缓和手段,其特有的模糊性决定了说话者的会话含意不是直接地、外显地传达给听话者。例如(3):

甲:您觉得我能进贵公司吗?

乙:据说你的面试没过关。

在上例中,乙在陈述之前加上了一个模糊限制语“据说”。根据国内有些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据说”属于“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何自然、陈新仁,2002:150-151)。它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态度或评价。在上例中,乙为了顾全甲的面子,维护礼貌原则,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用了“据说”这样一个间接缓和语。这样就可以缓和、削弱直接拒绝给对方带来的生硬感和冷漠感, 使拒绝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3.   避语言外显性的原因试析

人类的交际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于语言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人说话总是要让别人听懂,希望使用最外显的方式直接达到自己的语用目的,没有人会刻意让别人去猜测不完整的含义和笼统的话语,因为这样做一是会让人费力,说话人要多费口舌加以表达,听话人要多费脑筋加以理解,这显然不符合说话的“省力原则”和“原则”;二是存在着风险,容易产生误解、歧义和语用含糊,进而导致交际失败。但另一方面,在言语交际中,话语的多数用法又是间接的(索振羽,2000:182)。说话人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成功的交际。(省略)下面我们将从礼貌原则、语用参数、顺应论等语用学角度具体探讨人们规避语言外显性的几种主要原因。

3.1 礼貌原则

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不用直接的方式遣词达意,而总是用间接的方式声东击西? Searle(1975)认为这是出于礼貌等原因。从交际原则看,Grice(1975)指出,合作原则是人们在交际中共同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但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在交际中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却又经常故意地违反这一原则?原因之一就是出于礼貌。Grice曾经指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同样是人们在会话中应该遵守的指导原则,只是两者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但礼貌原则具有更高层次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会话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转引自何兆熊,2000:212)。因此,如果出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相互冲突,也就是Thomas所说的目标的冲突性(competing goals),这时人们甚至可以牺牲合作原则以维护礼貌原则。例(4):

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B:It is sunny today, isn’t it?

在上例中,B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却很好地维护了礼貌原则。B之所以没有直接地加以回绝,显然是出于礼貌,出于对A留点面子。对此国内学者也都认为礼貌是规避语言外显性的原因之一。熊学亮(1999:3)认为,出于一定的社会规约限制,有时往往不能用比较直接的语言去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有时有话不能直说,是出于礼貌或人际关系等原因。何兆熊(2000:218)对此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在不少情况下,礼貌的程度和语言的间接程度一致。(省略)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规避外显的语言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礼貌原则。

3.2 语用参数

在语用学中, “语用参数”是指“影响人们采取何种话语策略进行交际的因素”。Thomas(1995:124)归纳出以下四方面的因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 power);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在特定的文化中,所涉及的行为的强加程度(imposition);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权利和义务(relative rights and obligations)。此外,其他许多学者也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例如,Brown 和Levinson(1978:56-289)认为,在许多文化(也许在所有文化)中,对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大小的估算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前三个因素。(省略)下面我们将简要分析这四个因素与规避语言外显性的关系。

3.2.1 相对权势

一般说来,在言语交际中, 双方的社会权势差别越大, 使用间接语言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 领导想抽烟,一般不会对下属这么说:“Excuse me, sir. 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而是有可能直接这么说:“Mind if I smoke?”反过来,下属往往会选择前面那个间接话语来实施自己的言语行为。

3.2.2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包括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亲密程度等。如果交际双方在年龄、社会阶层、工作类别、性别、种族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时, 那么他们在交际中所用话语的间接程度要低些;反过来,话语的间接程度就要高些。例如,就一位教师而言,他在与校长、同事、学生、父母、子女、妻子等的交谈中,其话语的间接程度就会大不一样。

3.2.3 强加程度

强加程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话语策略的选择。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向别人借一元钱和向别人借一万元钱强加的程度大不相同,借钱人会选择不同的说话策略,后者比前者要求更间接、更委婉、更有礼貌。

3.2.4 权利和义务

如果说话人认为自己有权利要求听话人做某事,而且认为听话人也有义务去做某事,那么说话人的话语策略就会趋向直接的表达方式。反之,如果说话人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要求听话人做某事,而且认为听话人也没有义务去做某事,那么说话人的话语策略就会转向间接的表达方式。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就可以直接地表述,但如果老师要求学生购买自己推销的商品,就必须采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其原因就在于交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变化。

3.3 规避语言外显性的“顺应论”阐释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不同的表达方式。笔者以为,话语双方使用外显的表达或内隐的表达,其实就是对语言的一种选择。按照Verschueren(1998:58-63)的说法,作出这种语言的选择,是由于语言具有一系列的特征,即: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变异性(variability);这种选择不是机械固定的,而是在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协商性(negotiability);语言使用者作出某种选择是为了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性(adaptability)。例如,当某人试图劝告一个夸夸其谈、口若悬河、鲁莽冲动的朋友时,他其实面临着诸如以下这样一些表达方式的选择:

(5) a) You shouldn’t shoot your mouth off .

b) Hold your tongue! Don’t be rash.

c) Speaking without thinking is shooting without aiming.

由于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变异性,说话人在选择时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他的选择又必须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如: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和语用策略(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必须规避语言的外显性,采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说话人和他的朋友之间有了这样的互动和协商,就会选择最符合语境要求的c)句,从而顺应对方的要求。和前两句相比,c)句不仅使用了尾韵的修辞手段,而且采用了一种偏离常规的表达方式,从而增加了话语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省略)容易使受话人幡然省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且最重要的是,a), b)两句的表达方式直白僵硬,充满了教训甚至命令的口气,不能让人心服。相反,c)句的使用回避了语言的外显性,表面上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其实却是对朋友的一番诚恳劝告,我们相信受话人也一定能明白发话人的良苦用心,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采纳。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 我们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那就是语言的间接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 规避语言的外显性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间接表达不仅可以避免直白交流的单调和乏味, 也可以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润滑剂, 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省略)正因为如此, 如果要实现成功地交流, 学习一些规避语言外显性的策略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用途的。当然,可用来规避语言外显性的策略还有很多,人们采用这些策略的原因也远不只上文提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Brown, P. &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oody, E.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from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edited by Peter Cole and Jerry L. Morga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3]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In P. Peranteau, J. Levi & G. Phares, 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2

[4] Searle, J.R. “Indirect Speech Acts,” from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edited by Peter Cole and Jerry L. Morga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5] 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House, 1995.

[6]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8

[7]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8] 何.《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 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1]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