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英语写作的礼貌原则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写作;语用含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比较
礼貌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标准也各有差异。如Leech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的文化特点等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即:1、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6、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顾日国结合其导师Leech的理论,根据汉语的文化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称呼上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慑“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与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把顾曰国“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含义和文化价值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的“贬己尊人的准则”是最富有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如在指代自己时。中国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时。则常用“您”、“贤弟”、“贵公子”等。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点。称呼方式与礼貌有关。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思想感情。如亲呢、喜爱、威胁、警告、讽刺、戏谑等。汉语的称呼一般需要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间要体现出职务、头衔。如“二叔”、“李局长”等。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称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称呼。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也用不同的称呼,这充分体现出汉语称呼的礼貌性。再称呼语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重名分,讲人伦”,所以在称呼上也要遵循“仁”与“礼”的法则。要遵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为本”,“名为用”,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个性解放,所以在称呼上也往往以“先生”、“女士”代替,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即使儿子称呼老子。下级称呼上级,学生称呼教授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同时也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提高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二、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不应该只了解语言写作的知识技巧,还应该学习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即语育的得体表达能力。何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Wolfson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外国人)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对违反说话原则的行为,即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结构上的行为却难以容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那么什么是礼貌呢?根据汉语字典的解释。我们知道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礼貌同时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又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礼貌的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而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以求最佳效果。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使交际效果受到影响。打了折扣。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指导教授交谈学习情况后,说“我的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教授说“YourEnglish 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 Chinese。”这个学生觉得哭笑不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甚至是讽刺,因为他知道这位教授对汉语是一窍不通。其实他是在用汉语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美国人所说的话,不清楚对方是在好心地鼓励他,用令人轻松的“比较”来鼓励。如果这名学生的英语真的不好,中国教授可能会用“暗示差距”来鼓励。说“还行,如再努力几点就更好了”。因此,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学习礼貌原则。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
三、在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主权利。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 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再问“Did 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所以会回答Thank you。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四、在英语写作中遵守“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对目的语的语法、语意功能的理解不当或表达不得体所导致的失误。这种失误不是语法错误,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适合与得体的问题,是指由于说话方式不妥,不符合表达习惯或不合事宜而导致的交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恭维”为例,美国人的恭维语言形式就与中国的不同。好像用什么字眼都不过分。中国人有时就接受不了,甚至觉得虚伪。其实他们所使用的tremendous,terrific,fantastic等词,并不是评定你就是如此的“超越”。而只是鼓励你继续努力。在语言交际中,由于对社交礼貌方面的具体语言形式所体现的语用内涵缺乏了解。或由于言语不当、语境不适等就有可能出现语用失误,引起相互间的误解,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邬颍祺、陈国华在“中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语言能力:调查与分析”中对80名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日常交际中的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被试者懂得随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关系远近的不同,选择请求行为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不同语言形式在何种场景下使用才得体、恰当却十分模糊。既不清楚不同语言形式所具有的语用内涵,有时还混淆同义结构使用的不同场合。如,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could/would用于表示非常委婉、客气的请求,用于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如果被请求者是好朋友,这里用could/would就显得非常见外,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有特别含义在里面。如讽刺或怨恨等。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成功交际的一个重要语用原则。根据托马斯(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是指在交流中不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导致语言形式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语用——语言失误是指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本民族的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它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把英汉词语等同起来。如用汉语道歉时。我们常说“没关系”,“没什么”,所以It doesn’t matter,或It’s nothing,很合适。但在美国年轻人中,一般而言,对别人的道歉表示真心接受时常用That’sall right,That’s okay,或Don’t worry about it,而不用It doesn’t matter,再比如回答Thanks a lot,时,受母语的影响,我们也常会错误地使用Never mind表达没关系,不用谢。但Never mind在英语中是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一方不介意的场合。所以语用一语言知识的欠缺也会导致交际不能成功地进行。而“语用能力不随语言能力的增强而增强”。因此在写作中应依据语用层次高于结构层次,交流能力高于语言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加强“礼貌原则”的学习,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