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蔡抿燕 时间:2010-10-06

内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 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行此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上身挺直,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这样连举三次站起来,即为一跪,如此三次即为三跪)等。
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所以西方人常说The third time’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莎士比亚戏剧里也说,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2、“九”
在中国人眼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莫过于“九”了。汉语中带“九”的习语,有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流宾客”、“九牛二虎之力”、“九天九地”、“一言九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中国人对“九”的迷信源于对天的崇拜。《说文解字》云:“九,阳之变也,相其尾曲穷尽之形”。而在变易之数中,全部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在卦符中,阳线或阳爻称为九,阴线或阴爻称为六。因此,九成为所有阳数的典型代表,是阳的全息数符号。九个九重叠,是极阳之数,代表极阳状况,表示极阳之象和极阳之理。古人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以“九”代天,自古“九”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数字,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帝乃“九五之尊”,官有“九卿”,阶有“九品”,乐有“九韶”,诗有“九赋”,经有“九经”等。大凡皇家的建筑与器物也多合乎“九”。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房间有9999间。故宫内三大殿的高度都是九尺九,颐和园内的排云殿也是九尺九。故宫内宫殿和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竖九排,共计九九八十一个。故宫内宫殿的台阶都是九级或九的倍数。
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但同样也可表示“多”、“深”。如:a nine days’ wonder (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特殊场合穿着;打扮得很华丽;穿着讲究)、crack up ( flatter / honour / praise ) to the nine(十全十美)、on cloud nine/seven(得意洋洋,高兴万分,心情非常舒畅)、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等等。
(二)、“六”与“七”
1、“六”
在中国“六”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天地四方,亦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英语中的“six”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6为大凶数或野兽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 / knock sb. six(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six of the best(以藤鞭击六下——的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2、“七”
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不过,“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常常忌讳的数字。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绝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
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初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在有些地区描绘得更神,若七月七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织女的眼泪。一年相逢一次,这比两地分居还要痛苦。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是情理之中。所以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在西方“seven”却是个神圣的数字。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七种天罪。这是因为它与神圣有关。例如,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酥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此外,人们也视“七”为吉数,在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
英语中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 Seven hours’ 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睡七小时的觉,小丑把花样都忘掉。)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
(三)、“四”与“十三”
1、“四”
在中国“四”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但在古代人们对于“四”并无特别的忌讳。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数字,如门牌号、手机号码、车牌号等。而因为“4”的发音与“死”谐音,所以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444、4444等数目字。在习语中,数字“四”常常与“三”在一起,常带有贬义。如: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面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虽说在中4的发音与“发”相似,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带4的车牌、电话号码等。
不过时下年轻男女很喜欢根据数字的谐音来传递信息。这种数字信息并不会排斥4,因为4除了可以是“死”的谐音,也可以是“是” 或“世” 等字的谐音。如1314(一生一世)、0451(你是我要)、7564335(请无聊时想想我)、456(是我拉)、25184(爱我一辈子)、0594184(你我就是一辈子)、3456(相思无用)、246(饿死了)、246437(爱是如此神奇)、73748096,13148687(今生今世伴你左右,一生一世不离不弃)、740(气死你)、74839(其实不想走)、0487(你是白痴)、04551(你是我唯一)等等。这些数字在当下的年轻一代中没有所谓禁忌与否,它们为人们平凡的生活增加了一点乐趣。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不过有一个小的例外,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避开周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2、“十三”
英语中人们把“十三”看成是头号大忌,这也自然有其文化渊源。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郐子手薪金是13个钱币。《圣经》说流传更广,影响最深。耶酥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由于13人中有一个叛徒的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西方人忌讳13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高层建筑隐去第13层的编号;不设第13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排、13座;重大的事情也都不在13号那天去做。
当西方人千方百计地避开十三,以免触犯大忌时,中国的老百姓却乐于接受十三。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
以上几组数字在英汉文化中被赋予了比较特别的文化涵义。至于“一”、“二”、“五”、“八”、“十”这几个数字在英汉文化比较没有特别的涵义,主要是关于数量的使用。但是中国人偏爱数字“八”,主要是因为它的发音与“发”谐音,因此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都偏爱有“八”这个数字。

(四)、单数与双数之崇拜
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周易》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进一步衍生,成六十四卦。在这种文化关照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涵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以及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便利为“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国家的人们则往往视单数(13除外)为吉利数,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激)、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help(很多种方法)。此外,如上所述,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三”、“七”等单数也信奉为幸运数字。

二、英汉数字的翻译
(一)英汉数词中量词的翻译
1、英语表达中不需使用量词的用法
“汉语中数字和名词连用时,往往离不开量词起桥梁作用,否则表达时就会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英语数字和名词连用时无需加量词就可将数量表达得很清楚,这也是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语中的量词很有限,如:bunch,piece,pair。
例1:An airplane took off one hour ago.
译:一架飞机在一小时前起飞了。
上例中,英语原文并无量词也无需量词,但翻译成汉语时,若不加‘架’,
就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3](p115)
2、英语表达中有使用量词的用法
有些英语表达也需使用量词,但英语中量词很有限,因此有些名词可使用同一量词表达。
例1:a cluster of flowers        a cluster of grapes
译: 一束鲜花                一串葡萄
例2:a pot of soup             a pot of black tea
译: 一锅汤                  一壶红茶[4](p342)
上例中,虽然英语表达中使用同一量词,但翻译成汉语时应注意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上正确的量词。
(二)、数字的实指义与虚指义
1、数字的实指义
     在英汉数字习语中,数量词有实指义和虚指义之分。实指义指数词本身的意义。对于带实指义的数字习语,我们在翻译时应采取的方法是:保留数字,直接翻译。
例1:一步登天。
译: Reach the sky in one step.
例2: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译: Clever all one’s life, but stupid this once.
例3:Two’s company, three’s none.
译:  两个成伴,三人不欢。
例4:Three removes are as a fire.
译:  搬家三次等于失火一遭。[5](p57)
2、数字的虚指义
数字的虚指义是指数字习语中的数字并不代表它本身的具体数目,而是一种脱离了数字实指的文化意义。“数字的虚指用法出现在文章中,多半具有夸张、强调或比喻等修辞功能。作者恰当地运用这类词组可使文章语言凝练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6](p561)因此在翻译数字的虚指义时不能从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而应该从文化意义上去领会。
(1)、汉语文化中的数字虚指义
例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Zeng Zi said,”I daily examine my self for several times: have I been conscientious in working for others? Have I been sincere in dealings with friends? Have I reviewed what my teacher taught me?”[7](p2)
例2: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
译:This brook in hills is far away from the world of mortals,
    All I could see is nothing but white clouds and maple leaves. [8](p133)
例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鹊楼》)
译: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9](p327)
例4:……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吴敬梓《儒林外史》)
译:…the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 halls. [10](p77)
上例中,“三”并非真的指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因此翻译时应译成“several times”;“三十里”也并非确数,而是指远隔人世,写其幽深,因此应译成“far away”;“千里”同样的也并非指一千里高,而是指更广阔的视野,因此应译成“good and boundless”;“三十六”和“七十二”表示极其多的意思,因此“countless”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这一蕴义。
(2)、英语文化中的数字虚指义
例1:Don’t worry 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do it.
译:不发愁,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做的。
例2:The children were in the seventh heaven with their new toys.
译:孩子们有了新玩具,高兴极了。
例3:How many times do I have to tell you not to leave your homework till the eleventh hour?
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别把作业留到最后一刻再做。
上例中,“a thousand and one ways”其字面含义是:“一千零一个办法”,但这里是虚指义:“许多许多”;“the seventh heaven”意为“in a state of great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在犹太文化中,第七重天为最高,也是上帝的住处,喻指在天堂里,是高兴万分了;“the eleventh hour”指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最后一刻”或“危机时刻”。
(三)、词汇空缺
    “翻译中常常有一类障碍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比如,在某一种文化中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或概念。”[11](p473)
1、 汉语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有些英语数字词的用法是英语所特有的。如‘four leaf’(幸运草)、‘four letters words’(下流词)、‘five and dime’(廉价物品商店)、‘the fifth wheel’(累赘)、‘eleven plus examination’(英国11岁的儿童参加的小学毕业升中学的)、‘Twelve’(基督的十二圣徒)、‘roaring 20’s’(喧嚣的20年代)等。”[12](p55)
“有些带有联想意义的英语数字词在汉语没有相同形式的对应词。如‘four hundred’在美语中指‘一个地区的名流,最时髦的上层社会’;美国俚语‘Five it!’表示‘拒绝回答此事’。其中‘Five’的这一含义源于the Fifth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A.(美国宪法的第五条修正案)。此修正案规定:‘在刑事案件中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指‘敌人所派的间谍或收买的内奸’,源于西班牙内战佛朗哥军队进攻马德里安插在市里作内应的人。同样的例子还有:‘five dollar words’(复杂的字眼)、‘Catch 22’(第22条军规)、美国俚语‘twenty three’(滚开)、‘twenty/twenty’(眼力正常的)等等。”[13](p55)
2、 英语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汉语中有“张三”、“李四”、“王五”等用姓氏加兄弟排行称呼他人的用法,英语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汉语中某些数字式固定用词作为译借词进入了英语辞书,如:‘四书’(the Four Books),‘五经’(the Five Classics),‘四人帮’(Gang of Four),‘三国’(Three Kingdoms),‘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等。”[14](p91)
例1: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旅怀》)
译:In a fond dream, I see my home thousands of miles afar,
    Yet when I wake up was a cuckoo in my sight on a twig and the moon at midnight. [15](p237)
例2: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对酒》)
译:Enjoy your wine and get intoxicated as long as you have your days,
    Not a single drop you could taste 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 [16](p225)
例3: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钱。(韩愈《自咏》)
译:To the Celestial Court a proposal was made,
    And I am banished eight thousand miles away. [17](p297)
上例中,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叫五夜或五更。而“三更”是23时到1时这段时间,因此翻译成“midnight”;“九泉”在我国指黄泉、阴间,因此应译成“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九重天”在我国古代喻指皇帝的宫殿,因此译成“Celestial Court”。
在翻译英汉数字时应首先注意它是实指义还是虚指义,再根据它所蕴涵的真正含义进行翻译,以避免错误的理解而造成交际的困难。

四、
综上所述,英汉数字除了数字本身的意义外,还有非数字的文化意义,具有神秘和神圣的蕴涵。英汉数字文化意义因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差异。因此了解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摩擦,达到交际或沟通的目的。


[1] 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明安云.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J].湖北大学学社,2002,(5)
[4] 肖君石.汉英、英汉翻译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刘忠,罗道茂.思维差异和英汉数字习语翻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3)
[6] 伍先禄,李延林.英汉数词词组的虚指义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2003,(4)
[7] 潘富恩,温少霞.论语今译[M].济南:齐鲁书社,1993
[8] 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 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11]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2]温洪瑞.英汉数字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3)
[13] 温洪瑞.英汉数字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3)
[14]高博.英汉数字的语用对比之异同[J].天中学刊,2003,(3)
[15]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6]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7]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