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时政新词汇的翻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爱华 时间:2010-10-06

摘要:随着的快速,时政新词汇的翻译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此类词汇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一些新词汇的理解和分析,试图翻译此类词汇的方法。

关键词:新词汇;;对等;译者

    一、当前时事政治新词汇的翻译

  1.时事政治新词汇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对于时事政治词汇的界定,目前还比较混乱,按照它们的政治出处划分,这类词汇包括当前国家重大时事,政治形势和大政方针、政策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人们获取时事的渠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和,通过这些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一般的文化词汇翻译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结构,背景,翻译时译者要尽量注意这点。但是时事政治词汇的翻译如果出现误译,直接的后果就是外国人对本国的方针政策产生曲解、误解,成为他们的笑料或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但对于国家的影响则更为重大,更有甚者,在国际交流中会被反华势力利用,这些词汇会成为他们攻击中国的武器。因此,翻译时一定要再三斟酌,反复思量。例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翻译就存在背景上的差异。
  时事政治新词汇在于“新”,即阶段性。在一些重大的会议或在某一重要场合,国家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些新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例如“和谐社会”一词出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上,《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来的。这些词汇会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中,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影响非同凡响。另外,政策性强也是一大特点。这些新词汇的出现反映着国家在某一个阶段的大政方针,简短的词汇能够深刻而精练地概括出国家在某个阶段的政策。如“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等。第三,时政新词汇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容广阔。两千年前,中国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正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体现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同时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也蕴含在其中。翻译这些词汇,不仅要准确,还要尽量体现出它们的特点。
  2.时事政治新词汇翻译的现状
  总的来说,目前时事政治词汇的翻译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宣传了中国的政策。例如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标志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向国外宣传中国新一代的宇航员是展现中国综合国力很好的途径。于是,“taikonaut”应运而生。宇航员“taikonaut”一词于的“astronaut”既形似,又有神似的意味。“taiko”类似中文“太空”的拼音,后缀“naut”与英语词“astronaut”后缀完全一致。立刻,海外众多媒体接受了这个词。“taikonaut”既有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是意义空缺的词汇,又兼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见,“taikonaut”是一个绝妙的中西合璧的产物。但这样的成功范例并不普遍。绝大多数词汇没有固定的译法,学者对时政词汇的翻译一直争议颇多。时政词汇在一些、报告中比较统一。如“三农”,在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三农”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
  原文:我们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及时做出部署,保护粮食主产区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译文:We expanded support for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made plans in a timely fashion to ensure the continued enthusiasm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grain producers.
  这个报告将“三农”问题具体化了,即对这个词的英译是解释性的。“三农”指的就是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在随后的2005年、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的译法完全一致。但是时政词汇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中显得比较混乱。
  3.时政新词汇翻译的困难
  英语在中国普及比较广,绝大多数院校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就汉语时政新词汇的英译现状来说,整体水平不高。这些词汇“新”的特点也成了翻译中的“老大难”。正因为“新”,大多词汇无先例可查,让译者无法从一般的综合性汉英词典中获得固定的答案。也是因为“新”,新词典的编纂比较麻烦,往往跟不上“新”的速度,新词汇的推广就比较困难,译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词汇,往往一个新词会有多种翻译,这也是导致目前时政词汇翻译比较混乱的一个原因。近年来,关于汉英新词汇的书籍为数不多,其中大多数只是给新词汇编编类,做个简单的解释,大多无法用于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而且国内对汉英新词汇的理论研究很少,关于这方面的专注和更是凤毛麟角。这无疑给对外翻译工作者、英语新闻词汇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不便。由此,本文将出处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入手,结合中国的现状,试图找出一些适合中国新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二、时事新词汇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1.翻译原则
  对时政新词汇而言,首先要讲究信和达。只有先把意思弄懂了,才能把握词汇内在的本质,准确地翻译。例如“小康”原解为“relatively comfortable”,用它来翻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得过于复杂。同时,原先的理解不对,“小康”原被认为是指生活比较富裕,没有政治、文化的含义。因此,把“全面”理解为全国,译成“across the country”。实际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涉及十几亿人口的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以这个词组改译成“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但是在翻译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文件时,这个词组又翻成“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其次就要考虑“形似”。如翻译“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时,在中,“法治”有固定的词组“rule of law”,然而在英语中并没有“德治”这个词,而“法治”和“德治”在汉语中本身就相互对照。按照奈达的观点,译者应该尽量使用一个合适的词组使“法治”和“德治”相互照应,达到“对等”的目的。于是,这个词组可以翻译成“We need to govern the country by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通过“rule of virtue”,使整个英语句子不仅做到了“达意”,而且在形式上也与原文十分贴切。
  2.具体方法
  (1)直译
  ①完全直译。在英语中如果存在比较对等的词汇,则应采取直译的方法。必须能够娴熟地按英语的习惯选用贴切的词语将那些能直接转换的形象所指称的意义准确地解读出来。传统的家庭是由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以小家庭为基础的结构,如果只是按照汉语的“大”、“小”,即“big family”和“small family”来翻译,则有点中式英语的味道。
  ②直译加解释。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普遍认为,英语中很少存在与中国特色的时政新词汇对等的词汇,采取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就可以既能保存中国特色,又不失准确性。如“863”计划是我国高科技研究的一项计划。如果翻译成the “863” Program则太概括,外国受众肯定看不懂,但如果翻译成the March 1986 High-tech Program,短短的解释既可以让读者明白,又简洁明了。
  ③直译的适当变换。原语形象不能在译语中承载同一意思,习惯上译语有另一形象表达,此时可用直译的适当变换的手法译出喻义,但注意在这种情形时,汉英都有形象,尽管形象不同,但都能表达类似的意思。例如“龙”虽然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力的象征,但在国外却代表着邪恶,直译就失去了汉语的本意。可以用“虎”代替“龙”。“亚洲四小龙”就可以翻译成“the four tigers in Asia”。“害群之马”翻译成“black sheep”。“黑孩子”(指超生的)翻成“off-the-book babies”。
  (2)意译
  ①一般情况。由于汉语的固有特色,有些词汇在英语中根本不存在,如果直译,硬译,只会造成死译,而且时事词汇如果死译,会弯曲中国政策在国外的形象,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应舍去汉语形式,采取意译,直接解释。如“发展才是硬道理”,“硬道理”是中国特色的词,在外国人眼中,“道理”不是“硬”的,不如直接翻译成“Development is the most essential criterion”。用“essential criterion”表示“硬道理”,虽然表现不出汉语中的比喻色彩,但是意思基本表达出来了。
  ②模糊词汇。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模糊特征,而西方文化具有精确性,这是中西文化各自主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带来的比然结果。在时政词汇中也体现出了这种模糊性质。例如“继续做好文化科技下乡、扶贫工作。”文化科技无法下乡,所以要弄清楚究竟是谁下乡,应译成:
  We will work hard to bring 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rural areas,continue aid-the-poor programs.
  在翻译模糊词汇时还要注意减少翻译腔,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比如“一刀切”(impose uniformity on)指做什么事都用一种套路。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那可真会“害死人”的。
  (3)直译或意译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用一些简单的概数词来表达事物。古代就有“一举两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三教九流”等,现在这种概数词更是不胜枚举,如“五讲四美”、“三大纪律”、“三个代表”、“一国两制”等,简单的语言将丰富的文化包含其中。同时,这也加大了翻译工作者的难度。如果译者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一致以保留中国特色,不考虑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只会造成误译。有的情况可以用直译,但必须加注释。当然,在一篇报道中,新词汇首次出现必须带上注释,之后再次提到就可以省去注释。此外,有些概数词组可以直接用意译来解释,简明扼要。
(4)音译
有些词汇如果按直译或意译翻译,都会丧失汉语的意味。有些常用词可以完全采取音译的形式,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又起到了宣传作用。事实上,不少的汉语拼音词汇已收入英语词汇,如“wushu”、“yinyang”、“fengshui”等。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2002年,法轮功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反华势力,“法轮功”可以译成“Falun Gong(an evil religious organization with Li Hongzhi as its founder and head),必须带上注释。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