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危机理论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7-08
而银行完全解决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二是储户(即最终债权人)对银行的信心。由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因而银行经营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另外,由于储户与银行之间信息分布也呈不对称状态,故储户对银行、哪怕是健康银行,未必总有信心。而一旦存款人对银行丧失信心,就可能单方面变更与银行的合约,即“挤兑”存款,成为银行危机的导火线。可见,虽然银行业的产生是为了解决资金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但它又因不能完全解决该问题而导致银行本身具有内在脆弱性。
(2)契约不完全理论 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都能完全预见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且当缔约方对契约条款发生争议时,第三方(如法院)能够强制其执行。相反,不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不能完全预见缔约期内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且发生违约时,第三方无法判断或强制执行。关于不完全契约存在原因的探索,属于现代西方契约理论的前沿课题。
科斯认为,契约中语句模棱两可或不清晰,契约方的疏忽,契约双方甚至包括第三方信息不对称,契约方订立一项条款的成本超过其收益等原因导致契约不完全。具体到信贷合约,现代西方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个人理性有限,无法完全预知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故不能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事先均写入合约内,更不可能制定处理未来事件的具体条款;同时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缔约方故意先不考虑一些重要的意外事件,认为暂不考虑许多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将它们考虑进去合算得多。有时双方故意不签订长期合约,以备合约期满再根据情况变化重新谈判。这些都使不完全信贷合约得以产生。
而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合约的不完全性,严重影响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一方面,信贷合约的不完全会带来道德风险。信息多占的借款人可能会利用条款的漏洞,以不可预知事件为由,作出利己而不利于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信贷合约的不完全使银行无法预知未来事件,可能会由于低估贷款的风险要么发放了不该发放的贷款量,又因未制定处理未来事件的具体条款而在事后不能有效规避风险;要么以较低价格发放了贷款,降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这些都将增加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3.银行行为理论
银行行为理论研究的是银行自身的行为特征如何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它主要由贷款客户关系理论、勉强贷款理论、银行间贷款竞争理论构成。
(1)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是由John H.Wood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提出了如下前提假设:银行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银行资产只有贷款与证券,且它们的期限均为一个单位时间;借款人的贷款与证券是同质的,唯一差别在于收益率不同;贷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证券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考虑其他银行利率和贷款的影响;银行负债是稳定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是固定的;银行在每一阶段的贷款与证券的组合处于最优状态,不存在个别调整过程,等等。该理论建立在两单位时期模型分析基础上。利用每一时期资产负债平衡原理,对银行的目标函数“利润”求极大化值,得出结论为:在决策区间为两个时期的情况下,银行在第一阶段的存款将比在决策区间为单一时期的情况下为多。原因在于通过增加第一阶段的贷款可以增加第二阶段的贷款量和收益。
银行第一阶段为增加贷款量而牺牲的当前利益被视为银行为培养这种长期的贷款客户关系而付出的代价。因此,银行为了保持贷款的长期需求,实现其长远利益,倾向于通过增加贷款来培养和客户的关系,由此导致贷款量扩张。在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下,银行的这种做法的确能增加银行的长远利益。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降低了银行第一阶段的收益;银行的第一阶段为保持客户关系或增加新客户而扩大贷款量,很可能在发放贷款时缺乏应有的谨慎,产生不良资产隐患。
(2)勉强贷款理论 勉强贷款(LoanPushing)理论最初由Gwyn提出,后经Eaton,Taylor,Kindleberger等人发展而逐步完善。勉强贷款是指银行在一定利率水平下向借款人提供超过其意愿需求的贷款。勉强贷款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能促进出口时,银行倾向于提供超量跨国贷款;二是当银行经理的升迁与其经营业绩紧密相关,而衡量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贷款量的情况下,银行经理倾向于超量贷款。勉强贷款理论基本上能解释现实中超贷现象,尤其是在银行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指标不合理、道德风险较严重、银行之间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但是,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超量贷款将降低借款人借款的边际效用,削弱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因而降低贷款的边际收益,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加。
(3)银行间贷款竞争理论 银行间贷款竞争理论由Eaton,Gersovitz,Stiglitz在1986年提出。其核心观点可表述为,银行在贷款市场开展的竞争,促使银行通过贷款而获取的利润减少,降低了银行的收益率和获利能力,最终导致利润为零,严重削弱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谋求发展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挤兑模型、信息非均衡理论、银行行为理论都是从微观角度解释银行危机的形成机理的。银行挤兑模型是从银行作为资金中介所引起的资产负债固有特征从而导致银行内在脆弱性的;信息非均衡理论是以信息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将传统微观经济学完美市场中信息完全的前提改变为更符合实际的信息不对称假设,分析得出银行信贷市场的运作低效和风险增加;银行行为理论则着眼于市场中银行与客户、银行与银行的关系对银行行为的影响,研究银行超额、不谨慎贷款形成的原因。以上这些理论均有一定合理性。但单纯从宏观层面或微观层面以及这些层面的某一个角度均不可能真正理解银行危机的形成。要全面解释银行危机,需要将宏观和微观层面以及多种理论结合起来分析。
下一篇: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