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7-08
     [摘 要]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样本数据,通过建立Panel Data 模型来刻画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和稳定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Eviews软件实证分析该问题。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甚至整体金融体系提出优化建议,并期待对今后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资银行;效率;稳定性;Panel Data 模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逐渐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而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一员,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谨慎的渐进开放策略,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如何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强化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提高银行效率,确保银行稳定,是我们面临的非常急迫的现实问题。
  1 理论与文献回顾
  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关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研究。大体研究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业效率的研究;第二,关于外资银行直接投资对银行业稳定的研究。
  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影响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影响显著。Claessens 和 Glaessner(1998)通过对亚洲80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发现:银行部门开放程度与本国银行效率水平显著相关。当外资银行进入程度高、东道国金融市场竞争激烈时,本国银行净利差和经营成本较低;而当银行部门实行有限开放、与东道国市场竞争不充分时,将会削弱对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相关成本上升。国内学者高晓红(2000)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了银行业低效率均衡状态的现实机制。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压力,迫使国有商业银行作出一系列的适应性调整,市场改革引致产权改革,产权改革又进一步促进市场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我国的银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而另一部分学者持反对的意见,Robert Lensink和Niels Hermes(2004)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的短期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能够显著降低东道主国银行业的成本,提高银行效率;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成本降低没有显著的影响。国内学者黄宪和熊福平(2005)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国内银行业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做一个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也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同。我国银行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因而,我国银行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去提高银行绩效。焦建东(2008)根据我国14 家商业银行1997—2006 年的面板数据,使用近年来最新发展起来的面板单位根及面板协整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银行业经营效率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内资银行赢利效率、运营成本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存在“互补”关系,收入效率和经营稳健性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影响方面,国内外学者也存在极大的争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Thorsten,Beck Asli Demirgü?-Kunt 和 Ross Levine(2003)根据1980—1997年7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研究银行集中度、银行业规则、民族习惯与系统性银行危机可能性的关系。结果发现:银行业竞争整理增强与银行体系脆弱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叶欣和冯宗宪(2004)从竞争视角出发,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运用Logist 经济计量模型对50个国家(其中包括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8—1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同时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条件下,市场结构并不是影响体系稳定的关键因素。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外资银行进入能够增大银行系统风险,甚至引起银行危机的出现。Demirguc-kunt 和Detraglache(1998)根据1981—1994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和银行危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银行危机更容易出现在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
  2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和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所用的样本区间为1999—2009年的银行数据及国家宏观经济数据。通过考察分析该区间的样本数据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我们在选取研究样本时,考虑了各银行数据的完整性与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最后选取的最具代表的4家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这些数据都来源于我国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
  2.2 变量选取与定义
  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变量分为三大类:首先是银行的因变量,包括①银行效率指标:利差(NIA)、利润率(AP)、非贷款收益率(NII)、费用率(OE)。②银行抗风险指标:呆账准备金率(RSK);其次是外资银行进入的指标,本文选取了两个主要的指标:贷款市场份额(FOR1)和资产市场份额(FOR2);最后是控制变量,包括通货膨胀率(INFL)、真实的GDP增长率(GDPGR)、非贷款资产比(NIA)、资产市场份额(MS)和资本充足率(EQ)。
  在各指标的计量上,本文部分的变量指标采取了不同的统计口径。例如,银行利润率(AP)=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而不是使用资产总额,这样更能反映收入与利润之间的配比关系,更能体现银行经营的效率。其他具体指标的计算如表1。
  根据Claessens(2001)与郭研等(2005)年的研究成果的提示,在建立Panel Data 模型时,对各变量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各变量不够显著。为了克服模型存在的自相关问题和不显著的问题,本文采用差分变量模型,首先对各个原始变量进行差分处理,然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的模型为:
  2.3 Panel Data 模型实证检验结果
  选取有关银行效率与稳定性的指标作为因变量,用来反映外资银行进入后对我国银行绩效影响的程度。利差(NIA)、利润率(AP)、非贷款收益率(NII)、费用率(OE)能够衡量银行的经营效益和赢利情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