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倩 时间:2013-07-20
 摘要:信用衍生产品最初形成于1993年,是用来描述场外交易合约的一种新的方式。后来随着新世纪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信用衍生工具作为一种有效地进行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出现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由于信用衍生产品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应用,有专家和学者就认为它的规模将超越其它的所有的信用衍生产品。但对于我国来讲,因为特殊的国情和市情,金融产品质量低,因而存在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但从长期来讲,无论是国内的银行还是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要求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笔者相信未来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关键词:信用衍生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信用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种类
  信用衍生品是一种利用市场交易所谓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它的基本流程就是金融机构购买一份合同,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来防止因贷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按时或按约定金额偿还贷款,而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的损失。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品由保险公司、基金、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行销售,其运行的基本方式是当借款人或者其他人员违约时,信用衍生品的购买者可以从中获得一定利益的补贴。
  几种典型的信用衍生工具
  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的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信用证券化来获得所需用的信用联系票据;二是互换类,包括信用违约、总收益和信用中介等方式的互换;第三类是期权类,它主要是包括信用违约期权、信用价差期权和信用等级变化期权等方面。信用衍生合同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合同有很多的相同点,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使自己能够没有损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用衍生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四种: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利差期权,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1、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反映的是风险的一种转移,主要是指将资产的信用风险从信用保障买方向信用卖方的转移。具体来说,就是信用保障的买方向可以承担风险保护的保障卖方在一定的时期内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作为信用保障卖方则在得到合同规定的费用后,就必须在合同期内对买方的信用进行保险,发生信用违约时,必须向信用保障的买方赔付违约金。
  2、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正好与信用违约互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实现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承担和转移。它是指信用保障的卖方在合同期限内向买方转移自己的资产总收益;当然作为交换,保障买方就应该根据合同向对方交付资产增殖中的一部分或者是相关比例的资金,在通常情况下是LIBOR加一个差额这样的一个限度,以及因资产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资本亏损。
  3、信用联系票据
  信用联系票据是一种综合的信用衍生产品,它是由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二者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信用联系票据。在这种标准合约下,由保障买方设立相关机构,它的作用就是根据特定情况来发行票据。而保障卖方如果要取得票据就要先支付一定的资金。
  4、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利差期权的基本原理是:设定市场利率变动时,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是同向变动的,这时二者之间的任何利差变动都会使得对信用敏感债券信用风险预期结果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随着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信贷市场内的参与者基础扩大化,信用风险也随之在部门间转移分散。这使得资产组合配置的空间扩大,资产负债期限更易得以匹配。因此,信用衍生工具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客户数据库系统未建立、资本市场不成熟、信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西方金融体系相对较完善,其银行业可以运用诸如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及麦肯锡模型等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这在目前的国内是做不到的。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国内只能利用信用衍生工具来对风险进行分散转移。当前,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国际潮流,我国金融市场必须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而信用衍生工具在国际金融界已成为控制信用风险最灵活有效的金融工具,所以,国内银行与国外投资机构和外资银行必将纷纷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因信用风险集聚于国内投资者而导致国内的社会性金融危机,国内信贷市场可以通过信用衍生品市场吸收国外投资者的资本以此将部分信用风险转嫁到国外投资者身上。
  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开发利用与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信用衍生工具的特点,最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具体而言,可先考虑开发和实施较简单的信用违约期权和信用违约互换来规避信用风险;待经验丰富、时机成熟,商业银行可考虑对较复杂的衍生工具。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