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上市与业绩的关联度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7-22
近10年来,银行业的改革及开放进入了加速阶段。但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扩张的过程中,只有注重资本结构与规模的协调,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良好持续发展。
陈信健认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呈现出明显的粗放性经营特征。①尹利平则指出,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片面理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内容、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监管手段和方法的问题。②有基于此,本文总结出了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上存在的两个问题:1、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比较单一,影响到了银行发展的多元性,也造成了银行资产结构的单一;2、监督机制不到位,不仅使监管问题无法解决,同时也无法引起银行对资产管理的重视。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解决。
国内商业银行要上市融资首先必须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孙兵指出,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制度基础;2、逐步开展实施混业经营,为银行资本负债比例管理提供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3、完善监管手段,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③从根本上讲,这三点均可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实现。
到目前为止,一些学者已对商业银行上市对业绩或绩效的影响做过一些实证分析,但这些研究仅限于规范性分析以及统计性描述,比较缺乏数据间关系的支撑。
上市前后运营状况分析
从简单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看,所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运营状况均有所改善。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的运营状况改善显著。从四大国有银行2005~2009年的ROE、ROA指标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上市前后的2006年和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及资产回报率有了较快的增长,并且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国内商业银行在股份制下的发展是比较好的,盈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大银行改制上市过后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一开始还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增长比较缓慢。从统计数据来看,上市过程对于盈利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制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稳健性并不高,甚至某些银行还偶尔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
由此可见,上市过程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业绩推动作用较大,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绩推动作用较小。
研究假设与实证
通过以上的统计性分析,我们发现上市对于银行的业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否具有确定的关联,还需要通过多元回归来证明。
研究假设。一、股票上市的影响与银行的盈利能力正相关。通常,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或现金流量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未来所获取的利润和现金流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时价值。由此可以得知,拥有较强盈利能力的银行在上市融资后,会较好地利用新进资本来维持和扩展自己的盈利。二、股票上市的影响与银行股权集中度负相关。不少学者研究发现,银行股权集中度与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股权集中度显著影响银行经营绩效。有学者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上市银行股权集中度对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1、我国十家在沪市上市银行的股权集中度均属于相对集中型和高度集中型,不存在分散集中型。2、上市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股权集中度越高,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越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上市银行的绩效越差;反之则亦然。由此,我们可以假设股权度越是集中,越不利于银行绩效的提高,进而使得股票上市过程带来的业绩推动影响越小。
取样标准。1、起止时间及内容:2000年~2009年,上市商业银行年度报表财务数据;2、选取沪市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剔除深市仅有的一家上市银行(深发展A),其分析结果可能不具备代表性;3、关注在多地上市的银行,比如在大陆和香港同时上市的银行,检查样本取样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数据来源:CSMAR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