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现实困境及创新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青枝 时间:2013-07-23
  (1)与个人贷款业务相关的产品。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已成为银行重要的资产业务。住房抵押贷款以房产为抵押,风险水平相对较低,一直被认为是银行的优质业务,但贷款人的人身风险或信用风险会给银行带来需要处置抵押物的可能性,因此银行一般会对个人申请抵押贷款设置较高门槛,手续烦琐且贷款金额低于抵押物的市场价值,这显然成为银行优质业务发展的瓶颈。如果由与这一贷款业务相配套的银保产品来承担贷款人的风险,并与个人贷款打包销售,既可以保障债权人的资产安全程度,也可以保障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同时也销售了银行贷款和保险产品,这是典型的个人与银行“双赢”的局面。当然这里的个人贷款并不仅仅限于住房抵押贷款,其保障范围与现在市场上的房贷险也并不相同。[ZW(]现有的房贷险承保的是房屋的财产损失风险,而这款新型的银行保险产品关注的则是贷款人的人身风险和信用风险。[ZW)]
(2)与信用卡相关的产品。信用卡业务是银行的另一大优质业务,信用卡持卡人一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同银行保持稳定的业务联系,是银行的忠诚客户,同时也是资产和信用状况较好的优质客户。针对这类人群可以针对性进行银保产品的创新:一是持卡人信用保障类产品。这种产品同与个人贷款业务相关的银保产品类似,可以保障因持卡人的人身或信用风险造成银行损失的风险;二是持卡人个性化银保产品。银行对持卡人金融的需求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提供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如重大疾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特殊健康险以及自驾游意外伤害险等,并采用顾问式方式进行销售。三是结算类银行保险产品。信用卡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结算和支付功能的金融工具,利用它可以轻松地整合保费缴纳、保险金支付、办理保单质押贷款等功能。
  第二,考虑保障与储蓄投资功能的相机结合。消费者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是通过特定的银保产品来体现的,因此其功能结构应当与消费者的功能需求保持一致。对保障功能的重视并非意味着对储蓄和投资功能的弱化和漠视,在金融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消费者希望获得投资与保障的双重功能,银保产品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体现出竞争力,才能获得创新的成功。
  4.2 银行保险产品创新的形态选择
  根据我国银行客户的偏好、特点和需求,可以大力开发和销售以下几类银保产品:一是合同条款清晰明确、承保过程简单易行的标准化保险产品。如与银行信用卡、消费信贷、住房抵押信贷和储蓄账户等相联系的定期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寿险险种以及住宅保险、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产险险种。二是旨在满足大众银行客户从银行交易中所产生的特定需求的保险产品。如类似国外的融资和偿还型产品和存款人产品的险种。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和住房等将成为中国居民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与购房和买车等消费信贷相关的保险产品也将成为需求热点。三是适合大众银行客户的年金、分红保险和投资联结保险等储蓄和投资型寿险产品。其中,年金等养老保险产品能够极大地满足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退休养老的需求;分红保险和投资联结保险等产品既符合国家发展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导向,也切合部分消费者获得保险保障加投资收益的心态,可能成为银行客户的购买重点。四是根据高端银行客户的特殊需求设计的较为复杂和个性化的定制保险产品。根据IBM(2006)的研究,到2020年,中国消费者的金融风险管理需求将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将不仅需要基本的财务风险保障,同时还将追求个性化的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即消费者的金融风险管理需求将从目前的“钟”形线的分布逐步转变为“井”形线的分布(参见下图)。这种可能带来较高利润的个性化、定制的保险需求,同样是银行保险所应该关注的。
  如果按照险别来划分,以上各种保险产品实际上包括两类:寿险产品和产险产品。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寿险产品和银行产品通常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年金保险等储蓄型产品与银行的长期储蓄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成为个人管理财富的一种选择方式,客户容易接受;定期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型寿险产品与银行的消费信贷产品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客户比较偏好,易于捆绑销售。类似的,住宅保险和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产险产品与银行产品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产险产品的销售可能带来潜在的范围不经济。例如,银行的某一黄金高端客户可能会将其所有账户转移到其他银行,原因在于银行的关联保险公司因其有不良驾驶记录而拒绝提供汽车保险。因此,对于产险产品的“制造”和销售,银行应该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降彩石.银保业务的发展及其创新[J].中国金融,2009(6):58-59.
  [2]赫国胜.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创新的对策[J].中国金融,2007(1):28-29.
  [3]陈文辉,李扬,魏华林.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