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2.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1)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是以财富最大化为核心的,所以商业银行的获利性及发展能力是股东最为关注的,从定量的角度来反映,获利性方面主要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发展能力方面主要选取存款增长率、资本积累率、非利息收入增长率等。从定性的角度,主要选取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2)债权人利益保障。债权人最为关注的是,利息是否按时得到支付,本金是否能够按时收回,银行的流动性是否很强,债务安全指标是否稳定等,也就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及债务安全。定量方面,体现债务安全质量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利息支付率等;流动性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定性方面则主要考虑商业银行的资信情况,如信用等级、信誉情况。(3)顾客满意度。要想获得顾客忠诚度主要取决于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反映到商业银行具体的考核指标,定量方面主要有市场份额,如存款份额、贷款份额;定性方面的指标,如顾客满意度、金融创新能力。(4)员工权益保障。作为商业银行价值的主要创造者,银行主要应从工资和培训等方面满足员工的需求。定量方面指标主要有职工薪酬支付率、职工薪酬增长率,其中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福利费、社会保险及劳动保护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退休福利等;定性方面主要考虑员工的满意度、创新性等。(5)政府公共效益保障。从定量方面来说,政府主要是关心商业银行的纳税情况,包括应缴税收和已缴税收两方面,主要的指标有税收实缴率、税收增长率;定量方面主要考虑银行的社会公益服务、就业贡献等。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及定性指标来源见表1。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但随着经营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的深化,关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绩效评价定位。评价目标的定位,是绩效评价的核心问题。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关注各不相同,如股东是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而债权人关心商业银行绩效是出于保证自己存款安全和本息的收回为目的。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对绩效评价定位模糊主要表现在片面看待绩效的管理目标,模糊了绩效评价的目的,如将绩效评价定位在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使得绩效目标的定位过于狭窄。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对绩效评价进行明确的定位。
2.评价要具时效性。评价还基本停留在会计年度上,较少强调不同期间的评价,经营过程中的导向性不强。应要增大评价频率,对评价主体的战略变化及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与应变性,加强年度中期、季度或者月度的评价,使一些改良与修正政策得到及时贯彻,时刻关注各利益相关主体对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关注程度。
3.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绩效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由于人为操作、评价方法落后、管理人员过分干涉等因素,数据失真现象并不鲜见,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这就需要在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保证评价工作基础的科学性、扎实性、可靠性,加强约束机制,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基础资料的有效性,完善评价方法,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使管理者自身利益与公司长远利益挂钩,自觉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苏鹏.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与评述[J].当代经理人,2006(4)
2.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刘建德.经济资本—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4.杜栋,庞庆华,吴炎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