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贷文化及建设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 时间:2013-08-01
  三是整合金融产品的功能。健康的信贷文化能激发员工创新金融业务、改进金融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愿望。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盈利水平低、风险相对较高的信贷产品将被摈弃退出或重新整合。
  四是塑造农发行形象的功能。通过健康信贷文化的社会渗透和宣传,让广大客户感知到农发行通过信贷产品、信贷衍生产品以及中间业务的优质服务,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简便、高效、丰富;感受到农发行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让员工感受到农发行对员工长远利益的回报,使农发行形象在健康信贷文化的衬托下,散发出迷人的光环。
  健康的信贷文化是在信贷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良好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具备企业文化功能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不健康的信贷文化,或者根本没有信贷文化,极有可能助长借款人赖账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使农发行的资金和信誉蒙受损失。
  2.建设农发行优良信贷文化的途径
  银监会刘明康主席曾经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根本上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必须积极培育和建立健康的信贷文化”。信贷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经历“全行倡导——制度强化——经营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信贷人员自觉地在工作中诠释”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构建良好的信贷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农发行长期地、持久地倡导和培育,着力建立“六种机制”。
  2.1 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信贷审贷机制
  信贷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农发行建立一个分权集权适宜、专业分工明确、纵横相互制约的多层次信贷管理体系。信贷审批、操作各流程既要讲程序和制约,更要讲科学和专业;既要讲控制,也要讲效率;既要讲民主,也要讲问责。特别是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信贷审批流程,逐步建立具有农发行特色的审贷分离、专业审贷、独立决策的贷款审批机构,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审批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避免信贷决策过程中的经验主义和行政色彩。
2.2 奖罚分明,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农发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明确信贷业务评估标准,包括业绩评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此外,还应有明确的业绩评估程序,通过实行“按业绩取酬、凭贡献领薪”的分配制度及“赛马场上选骏马”的用人制度,运用内部利润核算、内部价格转移、市场成本和资产质量等指标,核算信贷人员的业绩并与其收入、晋升挂钩。同时,全面推行信贷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对违规者严加追究、从严惩处,从而促使信贷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享其利。
  2.3 以防为主,建立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信贷风险,应坚持预防为主,因此,农发行要以推行十二级贷款分类法为切入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十二级贷款分类法将贷后管理的要求加以制度化,有助于从流量上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有助于在信贷风险出现之前争取主动。同时,还要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估价,早做处置准备。信贷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涉及信贷操作的相关个体,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无疑是调整和统一个体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信贷风险最大限度地量化,使农发行内部相关个体对信贷风险的预测和评估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统一尺度。
  2.4 规范处置,建立系统的风险处置机制
  信贷风险具有不可回避性,银行不仅不可能完全杜绝信贷风险,而且还应当允许一定限度的信贷风险存在,这是银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所决定的,是客观的现实,也是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需要。因信贷风险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除非不经营,否则就会有风险;但不经营、不发展,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但农发行应以信贷风险预警为基础,对信贷风险进行全程控制、适时处置,同时,对信贷风险的处置应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并且形成体系,使涉及信贷风险处置的相关业务都有章可循。
  2.5 树立品牌,建立现代的营销服务机制
  农发行的信贷营销应积极推行信贷品牌战略,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请客户注意”到“请注意客户”、从“业务营销”到“服务营销”的转变。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内部可控因素,对外部可控因素做出积极的动态反应,用已有的或积极创新新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系列化金融服务,即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个性化信贷服务,从而持久地赢得客户、强化客户的忠诚度、树立农发行的信贷品牌。
  2.6 以人为本,建立立体的员工培训机制
  任何文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人,信贷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构建良好的信贷文化,必须重视农发行信贷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二个方面:首先是“德”,即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诚信和道德的重建是信贷文化确立的根本;其次是“能”,即业务素质和学习能力,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才能保证信贷文化有质的飞跃。为此,一是要强化文化同化,通过感官感知型和行为感知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信贷人员对农发行的信贷文化实现从“了解”到“理解”,直至“溶解”的文化同化;二是要加强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培训应侧重于财务分析、政策解读、创新能力、市场营销及法律知识等方面,不断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研究室.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尉士武 等.商业性贷款业务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5.
  [3] 湖南省银行业协会.健康的信贷文化 城商行的生命工程.中国金融网,2010.
  [4] 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构想. 2010.
  [5] 毛长青.强化信贷管理 防范道德风险[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5).
  
  注 释:
  ①湖南省银行业协会.健康的信贷文化 城商行的生命工程. 中国金融网,2010.
  ②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构想. 
  ③尉士武 等.商业性贷款业务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5, P3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