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葛政 时间:2013-06-03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现今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体制实行部分积累制的基金运行机制,基金运转入不敷出。这给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体制的正常运转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阻碍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进程。因此,国家必须在偿还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的隐性养老金负债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供款基准制为主的养老金运转机制,对现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障;改革;创新

  一、引言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对于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还是对于今后长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障碍。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养老保障制度。中国现今实行的职工养老保障,采取的是以受益基准制为主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转体制。这套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缺点。难于适应国有经济改革和改组的需要。

  改革的方向是在有效解决老职工养老金权益的前提下,真正建立以供款基准制为主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基金运转机制。

  二、养老保障体制的基本类型及现在的养老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养老金按什么标准发放的角度讲。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受益基准制和供款基准制。
  所谓受益基准制,是指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由主管当局规定的受益标准。比如年龄以及实际生活需要等,而与实际的缴费贡献大小无关。这种养老制度模式注重社会公正,具有显著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起到一种收入均等化的作用。基金的管理也相对简便。尤其是不涉及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但是其弊端也相当明显:一方面,养老金筹集通常是以支定收。且受益人获得的养老金更主要地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某种受益条件,而非其缴费数额,所以参保者都力图逃避缴费,导致基金征缴困难。同时,具有“大锅饭”特征的养老金支付方式,也自然导致人们对于制度的过分依赖,这样不仅难以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容易产生诸如提前退休等扭曲行为。另一方面,现收现付的资金筹集模式具有隔代转移的特点,即上一代人的养老金的支付要依靠当代人的缴费来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体制内抚养率的提高,参保人及缴费单位的缴费负担日益加大,企业的工资成本上升。代际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由于费用收缴困难而导致养老金支付出现财务危机,为了维持退休职工的生活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养老金的支付缺口只能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从而使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要实行受益基准制的养老金发放方式,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相当稳定的经济基础和人口结构。但是从那些实行受益基准制的国家来看,即使该国的经济基础及人口结构相当稳定,也难以摆脱基金运转的困境。

  供款基准制与受益基准制不同,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取决于本人过去在保障体系中的资金贡献的数量。而且是谁出资谁受益,受益与过去的资金贡献完全对等。这种模式注重x,l-个人的激励机制。再分配的功能很小。养老金以收定支,不会因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而产生支付危机;由于这种机制将个人贡献与个人利益密切相连,其运行的效果较好,对缴费者个人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也不会产生代际矛盾;此外实施基金预筹积累还可以增加长期储蓄的机会。能够积累相当多可进行长期投资的资金,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供款基准制也其自身的缺点:一方面,由于个人的养老金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缴费贡献的大小,因此供款基准制的转移支付及社会再分配的调节职能较弱,由此可能导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高低不均,造成人员贫富悬殊;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养老金账户积累的时间跨度长,数额大,受通货膨胀影响,基金遭受贬值的风险很大。此外,利率水平、-r资增长率变动以及基金投资管理水平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保障水平影响也较大。为了保证基金的合理运作及有效使用,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规定及拥有高效的经济政策手段,这使得基金的管理及运营具有一定的难度。

  受益基准制和供款基准制构成了养老保障的两种最基本类型,当然,通过两种类型不同比例的组合,还可产生混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