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壁模式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姜贵红 时间:2013-06-03

  3.贷款农户支付的利息在保障农保基金稳定增值的同时,也使此项制度在财务上可持续,如此实现的良性运行是自营质押贷款所不具有的。
  (二)符合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建立农保制度的精神实质
  作为一种商业贷款行为,农户如果不能按合约归还贷款,银行有权用被质押养老保险证的余款核销顶账。若果真如此,损失最大的是参保农民。实际上,此举也不符合农保制度建立的初衷。由于自营质押贷款,主导方是商业银行,基于市场原则,农户无法归还贷款,强制退保、实现债权是必然的事。而委托质押贷款则不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保机构,在农户确实暂时无力还款的情况下,普遍的做法是:先允许其延期还贷,若确实还贷无望,再与农户协商作退保处理,多退少补。
  (三)形成了本地财富与农户财富利益关联、循环积累的机制
  按相关规定,农保资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而存人银行或购买国债都可能使本地资金外流。而社保证质押贷款制度则把取之农民的资金返贷给农民,让他们有权直接参与农保资金的支配和运营。这种独特的自我融资方式促成了农户资产与本地财富积累的利益关联,形成了农村财富积累立足于本地循环的机制。这也是自营质押贷款所不具备的。
  四、呼图壁模式推广中的建议
  “呼图壁模式”的试点虽然卓有成效,但要真正实现从一县走向全国,制度层面的规范不容忽视。
  1.设立专门机构。“呼图壁模式”所推行的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项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通过经办机构的基本审核,包括借款人资质和借款事项,对符合条件的,依照具体程序和规定再到银行等相关部门办理借款手续。这些工作不同于与传统社保办的基本工作,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来办理,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遵循渐进原则。先是在原有的社保办内部成立专门的部门,培训专业人员,然后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扩大规模甚至完全独立出来。
  2.赋予个人养老金账户更多的发展功能。要成功实现上述转换,关键一点是把农民的“名义”账户实体化,即强化农民对个人养老账户资金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为稳妥起见,个人账户的权限扩张应遵循渐进原则,并辅之于教育和培训农民的过程。此外,对资金投资取向,政府应有所规限,如仅限于发展生产、子女教育、疾病治疗等若干个事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以确保农民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
  3.设定合理的还款期限。对于还款期限可以统一定为当地农业生产周期的3倍,比如新疆就可以定为三年。虽然贷款期限是三年,但若农户资金充裕就可提前还贷。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了农户前往县城农保办办理延期还款手续的次数,同时也减少了农保机构的工作量;二是贷款利率按三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执行,高于三个月或者是半年这样的短期利率,增加了农户的融资成本,这样就会激励农户加快养老金的增值速度。
  4.严格监管制度。在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前提下,建立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从体制上严防经营的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人员名单、贷款数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到期贷款利息等相关信息,做到透明、公正、公平。
  5.完善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配套政策。目前呼图壁县贷款农户主要采取“以商业贷款为主,以质押贷款为辅”的组合模式,但在意愿上,多数贷款农户更倾向于使用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融资。造成贷款农户行为与意愿上存在明显反差的重要原因是,参保农户持有的养老保险证少、面值小、所贷款项不够用。因此,重新启动农保业务,鼓励更多农户积极参保,努力增加投保金额,是有效拓展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发展空间的强有力手段。
  中国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巨大。农村、农民、农业合称的三农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呼图壁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户融资无有效抵押品的难题;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增强了农户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并且可使养老基金得到稳步快速增值,保证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随着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呼图壁模式”必将对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