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曾瑞明 时间:2013-06-05

性在于:第一,家庭养老成本低,效率高;第二,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和推广;第三,农村家政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庭的依恋情节越来越浓,而且老年人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完善和创新农村养老模式的对策研究
  
  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呈现弱化的趋势,但就目前的国情、国力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家庭养老还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并继续担当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力量,但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挑战。鉴于中国养老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在巩固和发展农村家庭养老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和助老事业,在整合中不断发展以家庭作为养老载体并辅助于多种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我们应着重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
  首先,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功能。其次,建立健全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的养老积极性。再次,强化家庭养老的道德教化力度,增强人们的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营造弘扬传统美德的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最后,不断完善有关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让家庭养老由伦理走向法制,让法的硬约束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强有力的外在保障。
  
  (二)明确政府职责
  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没有政府的积极领导和推进是无法推进的,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政府的参与,都是难以维系的。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过程中,除明确个人、家庭及集体应承担养老筹资职责外,政府责任必须“归位”,即应在继续“政府扶持”的同时,设立农村养老社会化基金,进行“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以真正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同时,要倡导敬老养老的风尚,从思想上强化家庭养老观念,并细化法律或制度规范,对家庭养老的责任与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另外,还可以将家庭养老质量的高低与子女可获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如遗产继承的优先权、干部升迁考核的标准等,鼓励积极的家庭养老行为。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第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低,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和实际保险能力差;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律的支持,政策不能持续;第四,农民自愿参保原则与社会保险强制性原则矛盾;第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不足,农村支付压力大。因此,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要加大政府投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力度,提高保值增值能力;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四)加快村域社区养老建设
  社区作为家庭养老最终走向社会化养老的中介和桥梁,一方面,应该考虑村域老年人特殊需求及条件能力,建立与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精神照料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将村落老年人组织起来,成立诸如“老年人生活互助组”式的资源性组织,老年人之间互相照顾。在推进村域社区养老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也要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经营社区养老院,开展社区公益性、慈善性、自愿性活动以及老年人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充分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五)加强法制建设,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依靠伦理观念维系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建立起道德规范与法制规范相一致的约束机制。市场大潮冲击下的家庭养老不应只靠人的自觉精神维持,而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使之由道德的软约束

变成法制的刚性强制。笔者认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计划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加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核心的法制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增强子女赡养父母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赡养父母的自觉性。通过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法制是实现养老保障的重要保证手段,而中国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也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所以,尽快制定农村养老基本法,是中国的农村养老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路径之一。
  总之,在目前农村养老保障需求难以满足,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完善和强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十分必要。通过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村域社区养老建设、法制建设计划、政府行动计划等措施,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中国家庭养老的优势,切实巩固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五、小结
  
  在现代社会,与老年人生活最为密切的仍然是家庭,无论是城市中的离退休老年人或者是农村中不能从事劳作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生活依靠依然是家庭。所以,中国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下养老模式的选择是:家庭养老。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向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想真正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就要求我们在发挥家庭养老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顺应家庭养老的发展方向,调动国家、集体、社区、个人各方面的力量,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欠缺。
  正是因为家庭养老尚能发挥功能,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极不完善,且中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决定了我们当前在进行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作出既能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又能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抉择。

  注释:
  ①田雪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载于《人口学刊》2002年第6期第3至4页。
  ②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载于《人口研究》1998年第4期第51至57页。
  ③姚从容、余沪荣《论人口乡城迁移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载于《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2期第58页。
  [参考文献]
  [1]高爱华,家庭养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0-42
  [2]何玉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养老问题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4
  [3]胡亚云,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理论月刊,2002,(9):87
  [4]李云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家庭养老制度的嬗变[J],学术交流,2006,(7):127—130
  [5]刘洪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8):101—103
  [6]刘桂莉,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试以“空巢家庭”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1):27
  [7]龙方,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完善[J],农村经济,2007,(5):5
  [8]马雪彬,李丽,从三维视角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7,(2):62-65
  [9]曲兰,走进都市深处的“空巢”角落[J]中国老年,2000,(5)
  [10]苏东海,周慕荣论转型期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构[J],宁夏大学学报,2003,(6):79
  [11]唐咏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7,(2):14—16
  [12]王石泉,中国家庭的变迁及其对养老保障的影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63
  [13]杨复兴,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历史分期及前景探析[J]经济问题探析,2007,(9):186
  [14]阳义南家庭资助计划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政策创新[J]人口与经济,2005,(1):47
  [15]张大勇,梁盛胜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4—295+304
  [16]周莹,梁鸿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可持续性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5):107-108
  [17]庄士英,农村养老面面谈[J]经济论坛,2003,(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