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保险再保险模式选择与实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华丽 时间:2013-06-17

  3 森林保险再保险业务开展模式比较分析。

  3.1 在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原保险人内部建立起再保险体系。

  随着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保险人承保范围、承保规模的扩大, 可在总公司内部针对各区域的分公司建立森林保险的分保体系,实现风险的逐级分散。

  这种再保险模式,一方面具有便于集中管理、费率厘定和责任的分摊易明确、再保险赔付及时等优点;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风险过于集中、人员机构设置庞杂、成本支出较高等缺点。该模式要求森林保险业务的发展初具规模才可进行, 对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特定区域的保险公司来说不具有适用性, 而且风险的大量集中也影响到总公司的偿付能力, 不利于保持保险人森林保险业务经营的稳定性。

  3.2 由国家专设的森林再保险公司或农业再保险公司经营。

  这种模式是在现行体制和组织架构下, 由政府专门组建政策性的森林再保险公司, 由该公司为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分出业务, 国家为再保险公司的运作提供资金支持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成为最后的兜底人。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 由国家作为最终的森林灾害风险的承担者, 从而为森林保险的再保险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但采用此模式容易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过重,机构臃肿,政府的行政干预色彩过浓等负面影响(龙文军、万开亮等,2007)。

  3.3 各森林保险的原保险人之间联合开展再保险业务。

  这种模式是由各森林保险经营机构联合起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的方式,在各承保机构之间以协议形式,形成联保、分保的局面,尽可能地在成员内部实现风险的分散。这种森林保险的再保险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保险经营机构自身的承保能力,避免受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约束。同时该模式下的再保险费用较低, 既节省了开支又获得了承保风险分摊。 但因各公司和各区域之间有关再保险的规定和实施各不相同,各成员间的协调较难,在缺乏外在力量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模式的市场发育较慢,短期内不能适应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需求。

  3.4 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森林保险再保险模式。

  此种模式是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下,各森林保险经营主体根据自身承保能力和承保风险的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进行再保险的分出分入,政府在常规的市场监管之外, 不提供任何的再保险补贴和优惠措施。此种模式将大大减轻政府的负担,森林再保险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完全由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各再保险主体在竞争的促动下能不断改进服务,完善业务经营。但在没有外来力量扶持的情况下, 各原保险人在森林保险业务开展初期的购买能力有限, 不利于森林再保险初期的市场培育和业务拓展。

  3.5 由政府指定的再保险机构承担森林保险再保险的运作。

  此种模式是由政府指定现有的商业性再保险机构进行森林再保险的具体业务运作, 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 使森林保险经营主体与该指定机构之间建立明确的分保关系。 该模式依托于现有的再保险公司的设置、承保技术和经验,不仅大大节约了资源,而且更有利于对全国范围内森林保险的总体经营状况进行管控,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政府扶持政策,平衡森林保险经营的盈亏,确保市场的稳定。 但该模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该指定的再保险机构商业性和政策性定位不明确,两类业务之间容易混同,况且封闭式的单独运作管理不利于森林再保险承保能力的扩张和偿付能力的增强, 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较差。

  当前我国农业再保险已初步采用第五种模式进行了尝试。 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与中国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协议, 建立赔付率超赔分保机制。 这种做法也可完全适用于森林保险的再保险,并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当然经过改制后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保险公司不可能对森林再保险“大包大揽”,而必须严格按照再保险的市场机制运营开展。

  4 构建我国森林保险再保险体系的具体操作。

  一是要加快制定森林再保险相关法律制度,使森林再保险的开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丁爱华,2008)。 当前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关森林保险的立法体系尚未建立, 在对森林保险立法的同时, 森林再保险的相关规定理应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立法中应对森林保险再保险的性质、运作模式、再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终止及森林再保险的补贴与再保险基金的建立和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 为森林再保险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架构。

  二是以补贴为依托, 借助于现有的中国再保险公司,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本着当前的实践和节约成本的原则, 应委托现有的中再集团承担森林再保险经营, 并由政府对其森林保险再保险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和提供财政支持。 对保险公司经营森林再保险业务的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业务亏损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摊,并根据业务进展情况适当按照保费总额逐渐增加支持比例。

  三是规定完善的森林保险再保险运作制度。 在再保险形式方面, 各保险公司利用比例再保险分出业务后,按照所指定到的基金的不同,必须自留一定比例的原保险业务。 对非比例再保险应逐级计算再保险人应承担的损失份额, 即随着保险人赔付率水平上升,各保险公司应负担的最终净损失将降低;在承保收益和损失方面, 各保险公司可以保留承保收益比例。随赔付率下降,可保留的承保收益比例也相应降低, 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各保险公司总的净承保损益,然后进行年度结算;在风险基金的设立上,要求再保险公司从森林再保险的分入保费中按比例提取专项风险基金,逐年滚存,遭遇巨灾损失年份时动用风险基金进行偿付(叶明、杨斌,2009)。

  四是建立信息保护和披露机制, 提高森林再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重视对原投保人的信息保护,制定相关部门规章,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森林保险数据的积累和系统开发,改进森林保险风险的量化和评估手段,加强对森林保险的监管,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行为,做好风险管理和预防工作,尽量减少年度间损失率的波动, 完善我国森林保险的风险管理和承保技能。

  五是各保险主体也要探寻向国际市场分保的途径。 充分利用国际再保险机制, 通过与国际再保险业、国际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再保险渠道实现森林风险更大范围的分散。

  参考文献。

  丁爱华.国内外农业再保险中政府行为的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

  李有祥,张国威。论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框架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4(7)。

  龙文军,万开亮等。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6)。

  叶明,杨斌。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的检讨与构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