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研究
摘要: 鉴于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各国纷纷对其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强调个人责任及发挥市场机制的改革趋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分析比较,提出适合“统账结合”制度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改革建议,并对存在的现实障碍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形债务。
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及其发展历程。
1.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是指从职工开始参加工作起,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职工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按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包括保险费本金和利息)以养老年金方式逐月发放给个人。此模式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其核心是引进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筑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
1.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保险制。
度正式引入个人账户是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革的通知》(国发[1995]6 号)文件为标志,规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个人账户结构中,山西省采用小账户,湖北、宁夏、辽宁等省、自治区采用中账户,江西、河南、上海等省、市实行大账户。
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理论支撑。
2.1.1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消费者是理性的,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理性消费者总是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作最佳的分配,使他在一生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追求的是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其预算约束为生命周期内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持平。在一般情况下,储蓄(s)=收入(Y)一消费(C),而消费支出又是消费者根据其一生预期的平均收入决定的,所以短期的储蓄由即期收入和一生的平均收入之差决定,这样的一个理性消费行为导致了个人储蓄和财富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驼峰形分布。(参看图 1)。
图 1 说明:假设从本人开始工作起算原点 0,持续工作 WL 年,收入为 YL,退休时个人资产达到其“驼峰”值 A,随后的(NL-WL)年靠资产为生直到死亡,其一生的预期消费水平为 C 保持不变,生命周期时资产为 0。生命周期理论包含着这样几个假设:不存在有关预期寿命或者工作时间的任何不确定性因素:储蓄无利息,价格保持不变,从而储蓄可以等额地转化成为未来的消费;工作开始时个人没有财富,且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此时,对于一个预期可以生存 NL 年,工作 WL 年,年收入为 YL,消费为 C 的消费者而言,来自劳动的收入为 YL×WL,亦即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大可能支出。按照平滑消费假设,其一生的消费为 C×NL,因此有:YL×WL=C×NL亦即:C=(YL/NL)×WL=YL×(WL/NL)上式中 WL 加 L 是一生中用于工作时间的比重,即在工作期间的每一年中,劳动收入的 WL 加 L 部分用于消费,剩余的(1-WL/NL)部分则用于储蓄,为老年时的消费做准备。由于可以把储蓄看作是为退休后的消费进行融资,因而工作年限内的储蓄(YL-C)×WL 等于退休时间的负储蓄(NL-WL)×C。生命周期理论对于经济学中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发展,将未来收入纳入到终身消费的计算中,从而涉及了老年期的消费问题。一般假设消费者在退休后没有收入,其生命余年的消费来源于工作期的个人储蓄和缴纳的养老金费用。这样,生命周期理论为养老保险制度中基金制部分奠定了一个微观经济理论基础。
2.1.2 代际交替模型 代际交叠模型以萨缪尔森的跨时代模型为基础考虑代际转移问题,从而建立了一个带有要素积累和资本的完全确定性的离散时间模型。代际交叠模型的发点则是,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不同代的人活着,并可以相互交易,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人进行交易,有些代还未出生,他们的偏好不可能记录在当前市场的交易中。这就比生命周期假说更进一步,以至于生命周期假说后来被人们看作是代际交叠模型的一个特例。
(参看图 2)。
图 2 说明:如图所示,在任何时点上,经济均由两代人组成,年轻人和老年人。在 t 时期,经济中存在着(t-1)代和t 代人,对于(t-1)代人来说是退休期,对t 代人来说是工作期,随后 t 代人在(t+1)期进入退休期。代际交叠模型表明个人存在着生命两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工作期主要与老年人打交道,退休期则主要与年轻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