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差钱”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长汉 时间:2013-06-17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体制的最大困扰。做实个人账户的首要问题是:空账规模有多大、弥补空账钱从哪里来,做实个人账户到底是缺钱还是“不差钱”?

  有研究表明:“如果自1990年开始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国大概需要10000亿元的资金予以补充;如果自1998年开始做实,全国大概需要9200亿元左右的资金;如果自2001年开始做实,全国大概需要7900亿元左右的资金;如果自2006年开始做实,全国大概需要3400亿元的资金。” 在近二十年一片养老金赤字、缺口、隐性债务的理论、舆论背景下,在客观现实当中,中国养老金不是出现了巨额的缺口,而是不断累积出巨额的养老金盈余。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1054亿元,2006年滚存结余为5489亿元,2007年滚存结余为7391亿元,2008年滚存结余为9931亿元,2009年滚存结余为12526亿元,2010年滚存结余为15365亿元。如果按照1999-200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简单算术平均年增长32%的比例来匡算,假设未来至2020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仍然保持年同样的增长速度,则到2020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达到26.51万亿元。对比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缺口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结余,如果2001年就开始全面做实个人账户,无疑存在资金缺口。而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养老保险基金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绰绰有余。

  用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结余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理论上、制度上、实践操作上完全可行。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6号文),统一了各地“统账结合”的实施方案,规定了统一的缴费比例和管理办法,正式确立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的纲领性文件,延续至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账管理,一般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0%的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占职工工资总额8%的部分属于职工个人所有进入个人账户。由于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中人”个人账户积累不足、“老人”并没有形成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也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社会统筹账户资金不足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当社会统筹基金不足支付退休职工养老金,大量地方政府挪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满足统筹基金需要去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使得本应为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变成了只具有记账功能的“名义账户”、“实账”变成了“空账”。个人账户的空账,是由统筹基金不足而挪用个人账户基金导致的结果,现在用统筹基金结余来做实个人账户,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