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工资国家出口对全球制造业影响现状分析——以美国为例
从经济思想史来看,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及其相关实证研究,著述颇多。早期由欧美学者开创的现代意义的产业结构研究,通常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演化规律。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Clark,1940)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1931),分别提出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霍夫曼定理”,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西蒙·库兹涅茨(5.Kuznets,1966)和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1975、1986)等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产业结构理论。库兹涅茨是最早注意到国际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学者之一。他从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发展中己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依赖的趋势及其相互依赖的不同地位。他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对比,总结出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关的三个最值得探讨的因素:技术进步、消费结构的变动和对外贸易,把国际贸易作为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钱纳里提出了解释产业结构变动的三种假说,即需求说、贸易说以及技术说,同样注意到了贸易这一重要因素。但是可能因为他们的研究侧重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分析,同时也可能受时代的局限,经济全球化还不像20世纪80年代以来那样明显,所以他们对于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没有展开仔细的研究。
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中,一般都认为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会受到国际分工的影响。从比较成本说(李嘉图,1817;俄林,1919)推出的国际分工论,就说明国际贸易最终会导致各国产业结构的差别,并且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国际产业结构特别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Melitz, MarcJ.(2002)①通过运用不同种类的企业数据,建立动态产业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产业内部的效应,得出结论认为国际贸易会使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并指出国际贸易会使产业内资源重新配置,从而出现更多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的企业。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贸易提升国内产业结构的比较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扩散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是增长理论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Gr。 ssmanandHelpman,1989;Rivera一 BatizandRomer,1991a、b;Frankel andRomer,1999)。此外,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也认为,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很多学者分析指出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自身察赋为依托,参与国际分工,通过贸易和利用外资,积累起自己所需要的相应的稀缺资源,有利于其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走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中国国内就有较多文章涉及中国利用加工贸易提升产业结构(贾继锋,2001;隆国强,2003;刘似臣,2005;朱之鑫,2006)。Learner和Medberry(1993)②分析了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壁垒下降后,两国的贸易对墨西哥制造业技术升级及其要素密集度变化的重要作用。Pav。nik(2002)③通过对智利企业的实证考察,分析了贸易自由化会引起智利劳动生产率不同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市场份额。同时,她指出这种重新分配会进一步促进这些参与国际贸易的部门其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